良序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公共生活的重建与协商民主的发展
本文选题:公共生活 + 协商民主 ; 参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公共生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对维系社会关系、配置社会资源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共生活及其社会治理技术也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化。传统公共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在社会结构、伦理基础、治理依据、治理机制和价值导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影响良序公共生活秩序生成的内在逻辑包括内部动因、组织结构、制度环境、技术规则和文化基础。良序公共生活的重建依赖于治理模式的转型。协商民主在价值目标、制度规范和技术规则等方面与当代公共生活相契合,为公共生活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念、制度与技术支持。在以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推进良序公共生活重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观念上、制度上、技术上和文化上的瓶颈。
[Abstract]:Public life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uman sociality,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relations, allocating social resource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public life and its social governance technology are facing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public life and modern public life in social structure, ethical basis,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internal logic that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good order of public life includes internal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echnical rules and cultural bas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good order public life depend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mod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compatible with contemporary public life in terms of value goals,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technical rules, which provides an indispensable concept, system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f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good order public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olve the bottleneck in concept, system, technology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基金】:中宣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编号:2015YZD07)
【分类号】:D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制度有尊严 社会才有良序[J];人大建设;2010年09期
2 ;制度有尊严社会才会有良序[J];理论与当代;2010年10期
3 任平;;论建设一个良序治理的差异性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4期
4 王三秀;;中国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宪政良序构建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新视野[J];领导科学;2010年25期
6 ;声音+数字[J];中国海关;2013年05期
7 舒绍福;;基层治理生态的失衡与调适——以“黑砖窑事件”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7年06期
8 程又中;张勇;;城乡基层治理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9 桂华;;基层治理形势新变[J];人民论坛;2010年S1期
10 杨雪冬;;走向以基层治理为重点的政府创新——2010年政府创新综述[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机制建设研究——基于对成都市新都区基层治理建设的个案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辉;;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与变迁[A];变迁中的中国城市治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倪明胜;制度的尊严与社会的良序化治理[N];济南日报;2010年
2 天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 倪明胜;制度有尊严,社会才有良序[N];南京日报;2010年
3 周人杰;基层治理最愁“钝刀子割肉”[N];人民日报;2014年
4 本报评论部;把握一个真实的“微观中国”[N];人民日报;2011年
5 袁绪程 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N];科学导报;2012年
6 通讯员 高济宇;探索基层治理网格化模式[N];联合时报;2014年
7 赵大朋;治理邪教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N];学习时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路榕;完善基层管理体系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N];贵阳日报;2013年
9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梅丽红 容志;以统筹设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N];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更阳 青海省民政厅原厅长;加强基层治理和服务 夯实小康社会坚实基础[N];中国社会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芸伊;重塑我国基层政府与民众的良序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冼银崧;基层治理视角下的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毛光霞;秦汉转型时期乡绅治理的功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4 曹玲玉;基层治理视域下的乌鲁木齐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5 文静;部落制传统与伊拉克基层治理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熊巧春;换届与治理:当前基层治理中政府介入与居民自主性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7 朱志云;佛山市文华社区的治理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聪;新时期我国基层治理体制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7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90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