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共聚法制备骨架温敏超支化聚酰胺类分子及其离子响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4 10:12

  本文选题:超支化聚合物 + 刺激响应性 ; 参考:《河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骨架响应性超支化聚合物凭借可调控的树枝状拓扑结构和骨架刺激响应性两大特点,能够以单分子或者组装体形式对客体分子如药物、催化剂、离子等进行负载,并且能够利用其刺激响应性将客体分子释放或者连同客体分子一起与体系分离,表现出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制备超支化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乙二胺双丙烯酰胺共聚物(HCPAM)。通过浊度分析证明了其骨架温敏性,讨论了单体配比对聚合物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的影响。此外,作为潜在的药物载体,HCPAM的LCST可能受到体内离子的影响。因此,本文还研究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HCPAM溶液呈现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对其离子效应机理进行了证明。本论文共分三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简单介绍了刺激响应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现状和聚合物的离子特异性效应的相关内容,并详述了论文的设计思路与意义。第2章:链转移剂(CTA)和单体的制备、纯化及表征,超支化聚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乙二胺双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相转变温度的调节以及相变过程的研究。第3章:不同离子不同浓度对HCPAM的LCST的影响,得出相应的离子序列,解释了离子特异性效应的机理。
[Abstract]:Skeleton responsive hyperbranched polymers are capable of loading guest molecules such as drugs, catalysts, ions and so on in the form of monolayers or assemblies by virtue of their controllable dendritic topology and skeleton stimulus response. And it can release the guest molecule or separate the guest molecule from the system with its stimulus response, which shows great research valu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is paper, hyperbranched methylene bisacrylamide / ethylenediamine diacrylamide copolymer (HCPAM) was prepared by reversible addi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the polymer skeleton was proved by turbidity analysis, and the influence of monomer ratio on the critical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LCSTT) of polymer was discussed. In addition, LCST, as a potential drug carrier, may be affected by ions in vivo. Therefore, the ion-specific effect of several common metal ions on HCPAM solution was also studied, and the mechanism of ion effect was prov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timulation-responsive hyperbranched polymers and the related contents of ionic specificity of polymers, and details the design idea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pr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ain transfer agent (CTAA) and monomer,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hyperbranched polymethylene bisacrylamide / ethylenediamine bisacrylamide copolymer, adjustment of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study of phase transition process. Chapter 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on concentration on LCST of HCPAM was studied. The corresponding ion sequence was obtained and the mechanism of ion specificity was explained.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3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巧荣,夏海平,丁马太;超支化聚合物[J];化学通报;2004年02期

2 赵辉,王琳,罗运军,张文栓;超支化聚合物研究进展(Ⅰ)结构与性能[J];热固性树脂;2004年03期

3 曲忠先;焦剑;王轶洁;王雪荣;孔德鹏;;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3期

4 王兆惠;李绵贵;;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12期

5 文志红;石葆莹;;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杭州化工;2007年03期

6 姚畅;陈爱芳;曾少敏;徐祖顺;易昌凤;;“活性”/可控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7 赵辉;罗运军;;超支化聚合物在塑料中的应用[J];塑料工业;2007年S1期

8 李琼;兰云军;柴玉叶;;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及合成[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8年06期

9 王学川;刘俊;丁建华;;超支化聚合物理论的发展沿革和应用研究进展[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8年01期

10 叶早萍;;超支化聚合物[J];印染;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明全;韩克清;余木火;;新型芳香族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晓辉;;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朱新远;颜德岳;;阳离子型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4 万文明;潘才元;;超支化聚合物的增长以及拓扑结构控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许培俊;井新利;;一种耐高温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应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周永丰;颜德岳;;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龚伟;王波;祁宁;麦亦勇;刘黎明;;超支化聚合物微结构的正电子研究[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李思均;牟建新;陈杰;刘新华;姜振华;;不同链段结构对超支化聚合物性能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振;;新型超支化聚合物的简易合成及其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10 潘才元;孙淼;杨文;;含氮超支化聚合物和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利斌;氧化还原/RAFT乙烯基自缩合法制备水溶性超支化聚合物[D];河北大学;2012年

2 靳海宝;超支化聚合物囊泡的多级自组装及其在模拟细胞聚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陈恒;超支化高分子拓扑结构分析与分子内环化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何桂金;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碳氢燃料热化学过程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7年

5 汤多峰;基于芴基超支化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与性能[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强涛涛;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超细纤维合成革卫生性能的影响[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文;荧光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董文勇;基于超支化聚合物构建微/纳米结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高超;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

10 刘进军;含酮和芴单元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端磺酸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智密;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减水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黄兴强;含PEG链段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修饰及其与纳米材料的复合组装[D];苏州大学;2015年

4 项佳运;基于四苯基乙烯与咪唑荧光小分子和基于氢化噻咯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亮;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高强仿贝壳复合材料[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杨飞;线性聚乙烯基—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汪雷;以迈克尔加成法制备氨基酸基超支化聚合物及其表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w婀蠛,

本文编号:1928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928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f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