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纠偏性”法治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构建
本文选题:传统法律文化 + 人性 ; 参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些价值理念、价值原则,对西方法治发展的"走样"现象能够起到纠偏作用,从而有助于避免法治在当代中国的扭曲性发展。发掘"纠偏性"法治资源是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必然选择。传统法律文化中"人性善"预设可纠正"性恶论"预设之偏、义务承担思想可纠正权利实现的扭曲性之偏、集体本位可纠正过度个人本位之偏、实质正义追求可纠正过度形式正义追求之偏。构建"纠偏性"法治资源发挥纠偏作用的有效机制,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发挥性善论的良性作用,筑牢法治的社会心理基础;要确定义务承担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适用范围和领域;应遵循综合平衡的发展路径,形成"相互纠偏"的良性互动机制。
[Abstract]:Some values and principles in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can correct the phenomenon of "aber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West, thus helping to avoid the distorted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explore the resources of "correcting devi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he presupposition of "humanity good" can correct the presupposition of "sexual evil theory", the idea of obligation commitment can correct the distor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rights, and the collective standard can correct the bias of excessive individual standard. The pursuit of substantive justice can correct the bias of excessive formal pursuit of justice.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mechanism of "rectifying devi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give play to the benign role of the theory of sexual goodness, and build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scope and field of the idea of obligation commit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should follow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path of development and form a benign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correcting each other's devi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忠;;论中国传统性善论和法治的兼容性——兼驳“人性恶是法治基础”的观点[J];比较法研究;2016年02期
2 吴永生;;公共领域视野中权力监督的逻辑、批判与规范[J];行政论坛;2015年02期
3 贺电;马楠;;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从权利本位范式到平衡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1期
4 李春明;;和谐本位政治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5 伍贤华;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理性评判与扬弃[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曹连海;中国儒家文化的性善论与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之比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怡;廖呈钱;;“权力义务对等”原则在科研经费管理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以财政项目资金为视角[J];财会月刊;2017年25期
2 张铧予;;从性恶论看犯罪之源[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3 李春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纠偏性”法治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构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4 杨松;;浅析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2017年11期
5 王明锁;;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人身权制度的整合与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人身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J];晋阳学刊;2017年01期
6 于雪婷;王博;;论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刑事法治中的平衡理念[J];净月学刊;2017年01期
7 马宁;;法学是权利和义务平衡之学[J];净月学刊;2017年01期
8 于淼;;用儒家文化审视西方“性恶论”——以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与《阿伽门农》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年12期
9 陆剑;;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中农民朴素公平观及其制度回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10 刘占磊;;辩护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问题分析[J];智富时代;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生;;论市民社会的双重角色:基于马克思和葛兰西的启示[J];齐鲁学刊;2012年03期
2 俞可平;;善治与幸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2期
3 杜文忠;;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J];哲学研究;2007年07期
5 赵康太;对共产主义认识的理论反思[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4期
6 刘旺洪;国家与社会:法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与重建[J];法学研究;2002年06期
7 里赞;“人性恶”与法治——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J];现代法学;2001年03期
8 郝铁川;“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J];法学评论;2001年02期
9 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J];中国法学;2001年01期
10 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J];中国法学;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盛洋;;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蔡振亚;整体思维方式与传统法律文化之和谐价值取向[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张钧;;明清晋商与传统法律文化论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马雯;;从语言关联性透视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唐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周宗良;;中国传统和谐法律文化的社会及思想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7 王弦;;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西方法律文化之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田君;高荣花;;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之比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9 刘洁;;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变[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10 马军;;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分析[J];学理论;2009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志华;;解读西方传统法律文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9年
2 范义;;防止当前行政程序腐败的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3 曾绍东;;传统与现代之间:董必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想引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沈炜 教授;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喻中;法律文化传统与传统法律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陈敬刚;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1年
4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俞荣根;精细契合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新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6 郭成伟;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吸取廉政建设的有益营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7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张晋藩;从传统法律文化看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N];人民日报;2014年
8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张国妮;将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现代法治文明[N];甘肃日报;2014年
9 高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方明(编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绍凡;从民族法制到民族法治[D];兰州大学;2007年
2 柳正权;中国传统传统行政程序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滨;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D];武汉大学;2004年
2 宫蔺珈;法律与情理的冲突及其处理[D];西南大学;2015年
3 秦启迪;中国传统“法官”衣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禹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因素及其当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16年
5 任映绮;关于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内在差异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叶青;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改造[D];河北大学;2012年
7 张巨龙;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丁行正;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陶焘;法律变迁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韩景淇;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3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05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