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法制备高聚合度聚磷酸铵的中试研究
【图文】:
聚合釜中,升温至182℃,通入氨气,氨气压力0.4MPa,流量为18.1m3/h,40min后减小通氨量至17.4m3/h继续通氨,进行熟化处理70min。产品灰pH4.863将115kgDAP和125kg五氧化二磷加入到聚合釜中,升温至200℃,通入氨气,,氨气压力0.4MPa,流量为11m3/h,60min后增大通氨量至15m3/h继续通氨,进行熟化处理70min产品白pH6.6不同进料量的放热曲线对比见图1。通过图1可以看出,从物料的熔融到通氨反应,共经历了两段放热过程。一段放热为DAP和五氧化二磷的熔融缩聚放热过程,二段为通氨聚合放热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投料量下的放热曲线可以看出,一段和二段的升温速率均随着投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投料量为280和332kg时,所得的产品发灰,颗粒大且硬,pH低,说明氨化程度不好,而且二段升温明显,反应过程不易控制。另一方面,进料量增多所需的氨流量也需要相应增大,为了避免二段温升过高而使反应器“飞温”,需降低氨气通入的温度,这样容易导致聚合反应链增长速率减慢,使产品不容易固化。综上所述并结合产品的实际性质,后期研究均采用了240kg的进料量,即DAP115kg,P2O5125kg。图1不同投料量放热曲线的对比3.2通氨流量的影响由前期100L实验得出通氨流量的大小对合成产品的晶型有显著的影响。采用与小试实验中相同的进料量与通氨流量的匹配关系,等比放大到1000L聚合釜,以15m3/h氨流量为起点,考察不同的通氨流量对产品晶型的影响。
图2合成产品的XRD衍射图谱表3合成样品的XRD衍射数据样品4#样品5#样品6#2θ/(°)d/鍊AI/%2θ/(°)d/鍊AI/%2θ/(°)d/鍊AI/%14.716.0245.614.636.0541.314.686.0314.6815.555.6910015.455.7310015.525.7015.5225.663.4719.625.613.4822.5———26.113.4146.126.033.4245.226.113.4131.827.553.23426.8———29.153.0646.429.183.0653.129.073.0755.930.602.9235.630.622.9236.830.522.9339.6---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通氨流量逐渐减小,杂质峰数量减少,II型APP特征峰更加明显。产品的溶解度由1.87g/100mL水降低到1.05g/100mL水。同时通过表3的数据得出通氨量过大,如4#、5#样品,产品的XRD图谱中显示出高强度的I型APP特征峰,说明I型APP含量可观。这可能由于通入过量的氨带走大量热,使反应温度降低,朝生成I型APP的方向进行,也可能由于游离态APP两段羟基被瞬间氨化,使链长增长变得困难,导致生成短链I型APP晶体。因此在线性放大的通氨量下,并不能得到晶型纯净、聚合度高的II型APP产品。这是由于1000L聚合釜的形状和传质传热效果与小试的100L聚合釜相比,1000L聚合釜的物料层更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中化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资助15195800700
【分类号】:TQ3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蕾;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分析比较[J];武警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章元春,杨荣杰;聚磷酸铵的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04年04期
3 章元春,杨荣杰;低水溶解度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盐工业;2005年03期
4 徐艺青;殷恒波;卢燕;赵斌;蒋银花;;表面修饰剂对制备超细聚磷酸铵的影响[J];塑料工业;2006年01期
5 胡云楚;吴志平;孙汉洲;周莹;刘元;;聚磷酸铵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3期
6 马庆文;古思廉;梅毅;罗康碧;;聚磷酸铵生产工艺综述[J];云南化工;2006年03期
7 仪德启;杨荣杰;;结晶Ⅱ型聚磷酸铵制备过程中氨的作用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8年03期
8 王连祥;;农用肥料聚磷酸铵的制备与应用[J];磷肥与复肥;2008年02期
9 雷婷;李军;王珊;;微波强化聚磷酸铵聚合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8年11期
10 焦立强;汤建伟;化全县;刘咏;;聚磷酸铵的研发、生产及应用[J];无机盐工业;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珠宝;陈力;王玉忠;;低分子量Ⅱ-型聚磷酸铵的制备[A];2010年中国阻燃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李蕾;殷铮;;聚磷酸铵改性方法初探[A];2004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邵珠宝;谭翼;陈力;王玉忠;;Ⅰ型聚磷酸铵的改性及其阻燃性能研究[A];2012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清才;杨荣杰;;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5 周健;付全军;杨林;王辛龙;张志业;钟本和;;聚磷酸铵的表面改性及阻燃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华明明;李蕾;;聚磷酸铵与膨胀石墨的性能与应用比较[A];2004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玲;刘吉平;;微胶囊技术包覆聚磷酸铵研究进展[A];2014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骆介禹;骆希明;;聚磷酸铵的结构和性质[A];2004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亮;;聚磷酸铵阻燃剂的包覆处理及应用研究[A];2013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曾军;罗运军;罗巨涛;;聚磷酸铵/水性聚丙烯酸酯阻燃胶在织物涂层中的应用研究[A];2008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明福;聚丙烯/聚磷酸铵复合材料及其增韧体系的结构和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24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52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