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公法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3 10:26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国家农村建设政策方针,并会在今后与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道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土地上进行的建设,因为占用土地产生的补偿纠纷及其程序问题是一个群体性事件的高发领域,实现对其的治理是保障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与农民权益的根基,并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笔者所调研的河南北村因新农村建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为典型事例,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来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的公法治理问题。文章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北村进行走访调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对北村个案进行“厚描”的基础上,详细展示了北村新农村建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变迁与三年来的上访、聚集历程和参与各方在当前制度体制下的心理态度及其行为选择,并从三个方面对该事例进行了反思:分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型处置模式问题,村民小组与村委会、乡镇政府的关系问题,群体性上访及其在实践中对法治的偏离问题。面对群体性事件,在压力型体制环境下的压制型处置模式以行政法上的“管理论”为理论基础,立足压制,以领导人意志意识为主导,以法律为工具,致力于构建刚性稳定的社会秩序,追求群体性事件的迅捷处置。但在该处置模式下,村民、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展开了“治访循环”的交替,其结果是加剧了党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危机,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丧失,法治的观念和意识淡化,法治领地萎缩,信访治理的成本加大,最终使群体性事件得不到良善治理。基于压制型处置模式的局限与合法性危机,回应型治理模式就应运而生,其以行政法上的“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依托于协商民主制度,是回应型法治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治理模式。其强调对相对人诉求的回应性,依法治理,协商共治,致力于构建韧性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当代社会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并且在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法治被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信访制度改革出现新变化的情形下,该治理模式具有了切实可行性。要实现群体性事件的良善治理就应当摒弃压制型处置模式,而代之以回应型治理模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实现治理,这是国家在群体性事件治理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概括起来说,是要构建“一体两翼”的公法治理机制。“一体”是指以回应型治理模式为指导,推进农村治理的法治化,抓好农村的法治建设,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来实现农村事务的治理;“两翼”是指一方面要构建科学民主的村民自治体系,推行村民小组自治,依法界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的关系,同时依法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关系,约束行政权依法按轨道运行,达到以小组自治为突破口,带动行政村村民自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推动信访制度的科学转型,把信访引入法治化的轨道,让公职律师全面参与到信访法治化改革实践中,发挥公职律师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促进作用,以化解信访制度难题。实现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关键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和信访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43;D9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嵘;;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4期

2 李栋;;信访制度改革与统一《信访法》的制定[J];法学;2014年12期

3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4 于建嵘;;改变政治增压机制[J];南风窗;2007年20期

5 梅传强;滕超;;论维权性群体事件中职务犯罪的法律处置[J];河北法学;2014年05期

6 任路;;文化相连: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文化基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荣敬本;;变“零和博弈”为“双赢机制”——如何改变压力型体制[J];人民论坛;2009年02期

8 单飞跃;高景芳;;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10 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张建军;[N];农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4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564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