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6 06:05
【摘要】: 近年来,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是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光、电、磁、力学等方面。二氧化钛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因其卓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并展现出光催化等特殊性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并将纳米二氧化钛粒子进行铁离子掺杂改性。详细讨论了合成工艺、实验条件对二氧化钛粒子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了二氧化钛粒子在溶胶-凝胶法中的形成机理,并探讨了二氧化钛粒子光催化性能以及铁掺杂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TEM,XRD,SEM,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二氧化钛粒子的形态、结构、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 具体研究结果与内容如下: (1)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以乙醇/水、丙酮为反应介质,通过钛酸正丁酯的水解缩合反应合成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通过调节介质的pH、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用量等影响因素,合成了不同粒径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并探讨了溶胶-凝胶反应条件对产物结构及形态的影响。采用TEM研究二氧化钛粒子的形态与分散性,XRD表征二氧化钛粒子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通过低温陈化方法,在乙醇/水体系中可制备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粒子,而利用乙二醇作为钛酸正丁酯螯合剂,在丙酮体系中可制备粒径可控纳米二氧化钛粒子。所得二氧化钛粒子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与粒径分布,其中酸催化剂对粒子的形态与结构有重要影响。 (2)对丙酮体系溶胶-凝胶法进行改进,采用乙二醇作为二氧化钛前驱体螯合剂,提高前驱体浓度,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子。通过控制不同的催化剂种类与前驱体浓度,制备了粒径从52 nm-942 nm的二氧化钛粒子。研究酸催化剂在溶胶-凝胶体系中对产物二氧化钛粒子形态结构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将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在500℃与800℃下煅烧,分别得到锐钛矿与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粒子。将在500℃下煅烧后得到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引入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的染料溶液中,研究粒子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粒径越小,光催化活性较高,同时研究了不同温度煅烧后,混晶效应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3)将制得的粒径可控纳米二氧化钛粒子为种子,进一步以水热法合成了铁离子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系统研究了掺杂后纳米粒子的形态与结构。二氧化钛粒子煅烧预处理后基本保持原有的形态,从而可通过水热法制备不同粒径铁掺杂的二氧化钛粒子。XRD测试结果表明铁离子沉积在二氧化钛粒子表面形成氧化铁。利用漫反射光谱,对纳米TiO2粒子的光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考察铁掺杂对二氧化钛粒子光学性能的影响。对铁掺杂粒子在紫外光和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铁掺杂能够有效提高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在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活性。
【图文】:

照片,粒子,催化剂,照片


在乙醇/水体系中,pH值对粒子陈化后的形态与结构有重要影响,同时催化剂也有重要的作用。本章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制备TIO:粒子,考察粒子形态与结构变化。如图2一1所示,使用HNO3作为催化剂时印H二2.0),得到的粒子约为10nIn,为Tio:初级粒子,使用 NH3.HZO作为催化剂时印H二 n.0),TIO:粒子为团聚体,粒径约为loorun。XRD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得到的TIO:粒子为锐钦矿结构

XRD图谱,催化剂制备,XRD图谱,粒子


Ti(OBu);+ZHOCHZCHZOH”Ti(OC丛CHZO):+4H口Bu(2.2)在反应过程中,随着前驱体浓度的提高,水解缩合反应速度相应增加。在不加入酸催化剂时,本章研究了前驱体TBT浓度对产物形态的影响,如图2一3所示。前驱体浓度从 0.68mM提高到 1.83mM时,TIO:粒子粒径均约为Zoorun(图2一3c),当浓度继续增加到 2.42mM时,粒子粒径增加到300nm(图2一3a.b),粒径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在本文体系中,不加入酸催化剂时,水解缩合反应速率会随着前驱体浓度变化,但变化不明显。心碗食一一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B38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玉朝,刘绍根,薛莉娉,况敬静,黄雪峰;水解沉淀法制备氮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活性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步绍静,靳正国,刘晓新,杨立荣,程志捷;聚乙二醇含量对纳米TiO_2多孔薄膜性质的影响[J];半导体学报;2005年02期

3 查振林,罗亚田;纳米TiO_2的改性及应用研究[J];北方环境;2004年01期

4 侯强,郭奋;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制备中的若干影响因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黄佳木;赵国栋;;W掺杂量对非晶态TiO_2:W薄膜光学带隙的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姚超,吴凤芹,林西平,汪信;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Ⅸ)——纳米TiO_2的液相合成[J];日用化学工业;2004年03期

7 张天永,朱丹丹,张友兰,崔新安,赵进才;添加剂对有机颜料光催化降解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4年04期

8 魏凤玉;倪良锁;;硼硫共掺杂TiO_2的光催化性能及掺杂机理[J];催化学报;2007年10期

9 黎汉生;张东翔;;磁性催化剂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08期

10 秦好丽;古国榜;柳松;;二氧化钛非金属氮掺杂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群;黄翔;杨建忠;王进美;;纳米光催化材料在功能性空气过滤材料改性整理中的应用研究探讨[A];第四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翔;赵丽宁;狄育慧;;弱光源纳米光催化活性碳纤维滤料净化室内甲醛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冉东凯;储德清;;纳米二氧化钛在功能纺织品中的应用[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辉;申乾宏;高基伟;王平;方明;;锐钛矿-金红石混晶TiO_2溶胶的低温制备及光催化性能[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刘鑫;刘福田;张宁;王冬至;;可见光活性纳米TiO_2光触媒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杨辉;申乾宏;高基伟;王平;方明;;锐钛矿-金红石混晶TiO_2溶胶的低温制备及光催化性能[A];2006中国科协年会“循环经济与建材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7 陈云霞;赵修建;何鑫;;溶胶-水热法制备M_xO_y-TiO_2(M=In,Al,Zn)复合纳米膜光阳极材料及其表征[A];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第三届全国特种玻璃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陈小泉;古国榜;;纳米晶体二氧化钛的非水过程制备和光催化活性[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王利勇;丁士文;韩媛媛;董伟;张永芬;张兴威;;多形貌纳米TiO_2的合成、结构和光活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10 张留学;王秀莲;;低温制备光催化纳米二氧化钛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华;TiO_2薄膜的结构、特性及生长模式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汪斌华;半导体无机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郭效军;几种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侃;负载型TiO_2催化剂可见光降解染料污染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卫东;电沉积Ni基复合层的应用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邓克俭;催化分子氧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向斌;纳米TiO_2对氯醚树脂及其防腐涂料性能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8 颜学武;多波段光催化协合材料[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侯亚奇;二氧化钛及其复合薄膜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杨宇;多金属氧酸盐—二氧化钛杂化孔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峻华;TiO_2掺杂光催化环保节能材料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叶金花;掺杂改性TiO_2的光催化性能及其灭菌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熊勤;纳米光催化剂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红梅;水中天然有机物腐殖酸的光催化氧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范乐庆;染料敏化TiO_2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6 张谢群;玻璃表面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的增强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朱建;基于超临界技术的纳米TiO_2的制备和离子修饰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勋;天然矿物负载TiO_2的光催化功能材料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林玉龙;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的中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栾亚兰;海泡石、沸石负载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6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566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6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