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浅议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7-08-17 05:10

  本文关键词:浅议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刑事和解 正义论 严宽相济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起源、发展于民主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我国自介绍、引进刑事和解理念之时起,学术界、司法界就从未中断过对这样一个新型刑事司法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刑事和解制度到底是"严宽相济"还是"司法不公",学术观点存在这巨大分歧、司法实践亦存在截然异议,这样的分歧与异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选择,也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议、完善。本文作者尝试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求教大方。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刑事和解 正义论 严宽相济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刑事和解制度,通说而言,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组织和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换言之,或曰通俗地、具体地来说,刑事和解制度,就是被害人和加害人面对面地进行商谈,一方面,被害人通过这样的商谈来表述自己所受到的伤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鹏;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之比较[J];人民检察;2005年19期

2 甄贞;陈静;;刑事和解的可行性理论分析[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明;;论刑事和解的客体[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2 汤道刚;;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刑事当事人与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平衡——倡导以人为本的刑事和解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3 肖仕卫;;西方话语下中国恢复性司法模式之构建:现实处境与可能进路[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4 莫金梅;谢鲜;;检察环节办理刑事和解案件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08年12期

5 黄京平;;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学新思维[J];法学家;2007年01期

6 陈卫东;刘计划;;刑事程序法治进程中的理论新进展[J];法学家;2007年01期

7 叶兴智;;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建构[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3期

8 汤道刚;;保障刑事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9 汤道刚;;保障刑事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10 李卫云;;浅析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军峰;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琼;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完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韦玮;论我国刑事契约机制的构建[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晓英;论审查起诉环节刑事和解制度[D];山东大学;2010年

4 熊应君;城市社区行政调解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陶丽蓉;刑事合意一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俊果;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7 章祖众;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蓉瑜;刑事和解及其与审前程序契合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亚明;现代教育刑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造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何妮;被害人谅解情节的法定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京平,刘中发,张枚;暂缓起诉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兼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适用暂缓起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道刚;;保障刑事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2 何新泰;;刑事和解的立法根据与程序要求[J];人民检察;2009年04期

3 郦毓贝;;限制公安侦查阶段轻伤害刑事和解[J];中国检察官;2006年05期

4 谢鹏程;;刑事和解的理念与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5 孙海雄;陈然;;检察权视野中刑事和解的实体问题探讨[J];中国司法;2007年03期

6 周宝元;孙照军;;轻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J];中国民兵;2007年03期

7 ;刑事和解:违背公平还是传统理念破冰?[J];晚霞;2007年12期

8 黄琼;苗理想;;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多维透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9 樊崇义;王文生;;关于刑事和解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司法;2009年01期

10 潘馨;;我国刑事和解问题探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业宏;纪晓慧;;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蓝蓝;;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的若干争点[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4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耿红;;浅论刑事和解在基层检察实践中的应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宁 孙敏坚;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立法[N];湖南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张宁;天津适用刑事和解机制办案415件[N];检察日报;2010年

3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熊彬 蒋晓栋;检调对接下刑事和解的选择[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阮占江 赵文明 本报通讯员 谭丽霞;“三位一体”刑事和解透明高效[N];法制日报;2011年

5 王风浪 王金宝;浅谈公诉环节的刑事和解[N];西部法制报;2008年

6 记者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法制日报;2008年

7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贵阳日报;2008年

8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方工;刑事和解应注意纠偏[N];检察日报;2008年

9 毛建华;刑事和解须坚持四项原则[N];法治快报;2008年

10 国家检察官学院 姜昕 孙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释[N];人民法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叶肖华;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张曙;刑事司法公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新新;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利飞;刑事和解模式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3 刘红星;刑事和解之中国化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莹;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白垒宁;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燕山大学;2010年

6 郭秀锦;刑事和解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梦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杨森;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静;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7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687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