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与礼的底色
本文关键词:刑与礼的底色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日趋完善,学术界对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亦不断深入。其中,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无疑成为热点与难点。前代学者囿于史料的匮乏而难以深入,当代学者则凭借丰富的考古资料与多学科交叉的有利条件,分别立足于法理学、文化比较和法史学等诸多领域展开讨论,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尚有许多问题未能深入。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进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贫富差距。所有这些均为古代法律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起源是战争,即所谓“刑起于兵”。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及部落联盟形成,对于有限的资源的争夺也随之加剧。并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而为了更好地在战争中管理部落内部成员,惩罚敌对部落的俘虏,部落统治者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则,此即中国古代法律的最初形态。这一点在文献资料上主要体现在《尚书》等早期典籍中,而在考古资料上则主要集中反映在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些遗存中。中国古代法律的另一个起源是礼,礼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即所谓“礼生于祭”。随着早期国家的出现,统治者开始攫取祭祀中的主祭权,从而利用祭祀活动形成一套约束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礼的产生主要出现于祭祖、祭天、社祭和与战争有关的祭祀中。相对于刑的严苛与残酷,礼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温和性。从而使中国古代法律自诞生之日便兼具了刑的严酷性与礼的引导性功能。对比欧洲法律的起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法律起源的特征。与欧洲法律诞生于契约关系的情况不同,中国古代法律诞生于战争,由此导致两种法律文化在特征上的差别。中国古代法律带有明显的集团性特征,西方古代法律体现了契约性特征;中国古代法律强调刑罚,西方古代法律则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中国的法律起源充满了集团本位价值理念,西方古代的私法更多的是注重“个人”本位。导致两大法律体系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文明所产生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从而使东西方在古代法律文化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但同样辉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刑 战争 礼 祭祀 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0-05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22
- 一、问题的提出12
- 二、文献综述12-20
- (一) 古籍方面12-13
- (二) 今人之研究13-20
- 三、本文主要内容20-22
- 第一章 转型与纷争—社会因素与法律起源之关系22-27
- 一、农业的发展状况22-23
- 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23
- 三、文字雏形的出现23-24
- 四、城市的萌芽24-25
- 五、贫富分化出现25-27
- 第二章 “刑始于兵”—氏族战争与法律起源之关系27-42
- 一、远古氏族分布与氏族战争27-30
- (一) 远古氏族概述27-28
- (二) 氏族战争与融合28-30
- 二、“刑始于兵”30-31
- 三、传世文献中最初的罪与刑31-37
- (一) 传世文献中最初的罪名32
- (二) 传世文献中最初的刑名32-34
- (三) 传世文献中的刑罚原则34-36
- (四) 甲骨文中所见的“五刑”36-37
- 四、考古发现中的刑罚37-42
- (一) 刖刑37-38
- (二) 腰斩38-39
- (三) 活埋39-40
- (四) 斩首40-42
- 第三章 “法出于礼”—早期礼制与法律起源之关系42-52
- 一、礼产生的制度整合背景42-43
- 二、礼生于祭43-49
- (一) 祭祀的种类43-46
- (二) 考古发现中的祭祀46-49
- 三、礼归于法49-52
- (一) 礼产生的必要性49-50
- (二) 礼与俗的区别50-51
- (三) 礼与法的社会功能51-52
- 第四章 礼刑与契约—中西法律起源路径之比较52-61
- 一、中西法律起源的路径52-56
- (一) 中国法律起源—礼刑结合52-53
- (二) 古希腊法律起源—政治性契约53-55
- (三) 古罗马法律起源—经济性契约55-56
- 二、中西法律起源的两种形式及其特点56-58
- (一) 中西法律起源的形式比较56-57
- (二) 中西法律起源的特点比较57-58
- 三、中西法律起源路径不同的原因分析58-61
- (一) 中国法律起源的原因分析58
- (二) 古希腊法律起源的原因分析58-59
- (三) 古罗马法律起源的原因分析59-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小颖,石秀丽;我国古代法律个性的地理观──从地理因素看我国古代法律的特征[J];河北法学;2000年02期
2 陈彪彪;;略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J];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3 黄谷秀;论君臣关系中的纳谏行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初探[J];船山学刊;2001年03期
4 李盛,卫秀红;简析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功利性[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张丽清;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个人”[J];兰州学刊;2004年03期
6 薛菁;;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考察[J];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范彩萍;;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阶段述略[J];社科纵横;2007年11期
8 王岚;郅兵;;先秦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J];理论学习;2008年05期
9 朱阁雯;;品读中国古代法律不禁止妇女再婚的规定[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10 程皓;;论中国古代法律对赌博的规制[J];行政与法;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游;;宗教对中西方古代法律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成斌;古代法律制度对俗语的影响[N];江苏经济报;2013年
2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刘海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赵晶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整理研究新动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再解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项冬;古代法律是如何惩罚盗贼的[N];西部法制报;2012年
6 沈泽宇;趣谈古代法律制度对俗语的影响[N];江苏经济报;2010年
7 马小红;“以刑为主”还是“以礼为主”[N];法制日报;2007年
8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 王维永;辩证看待传统司法中的“青天文化”[N];人民法院报;2012年
9 刘笃才;挖掘稀见文化遗产 开拓地方法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柳经纬;品读平遥古城楹联[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小雪;论丧服制度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5年
2 杨超;刑与礼的底色[D];山东大学;2016年
3 虞春玉;中国古代法律对官吏权利的限制[D];苏州大学;2012年
4 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D];安徽大学;2006年
5 张煜昊;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初步[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徐林杰;古代法律对官吏特权的限制及其对现代的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4年
7 李春梅;西南地S@古代法律碑刻奮姙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刘玮;唐代律令中的祭祀制度[D];吉林大学;2007年
9 白琬琳;《说文解字》中的法律词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3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6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