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研究(1949-1952)
本文关键词:《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研究(1949-1952)
【摘要】: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建国伊始,中共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强调对舆论加强领导。作为人民民主国家,注重民意是题中之义。恢宏的历史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创造。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党报,《人民日报》担负起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其中读者来信版成为沟通民意的一个平台。本文即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1949-1952)为研究对象,论述个体在建国初的历史背景下的,以读者来信为平台与国家和公权力进行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人民日报》的历史及其读者来信版的设置。《人民日报》是随着中共的党报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重视舆论宣传工作,从建党到执掌全国,报纸一直是其宣传和鼓动民众的重要手段。而这种媒介理念深受苏联的影响。《向导》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党报,之后的《解放日报》成为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最重要的党报,并且确立了党报的基本原则。《人民日报》是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日报》合并而成。随着中国共产党入主北京执掌全国,《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视与群众的联系,是中共报刊的传统。《向导》周报时便设有《读者之声》栏目。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坚持保持与群众的联系,但是意识到部分党员和干部产生骄傲情绪,不能接受人民的意见与批评。因此,1950年中共要求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此时,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人民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1949年到1952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数量大增,到达历史高峰。读者来信的版面也发生变化。《人民日报》编辑部对读者的来信十分重视,不论是对版面的选择,还是信件内容的审核都十分谨慎。第二部分论述的是读者来信的一个重要作用----情感表达。情感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时期的《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首要任务就是成为民众表达和宣泄情感的平台。这种感情既包括对党、国家和领袖的无限热情,也包括对敌对分子、外国侵略势力的无比仇恨。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激发着人民的斗志,使他们对于国家充满了希望,同时这也正是舆论宣传所达到的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情感的控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无控制的盲目的情感表达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且这种情感表达是实际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它不会得到回应,只是群众一厢情愿的表达。这种毫无控制的情感会产生盲目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种感情不会减退,只会不断增加。这也是宣传的效果之一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读者来信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以及相关人员的回应。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个体需要反映问题的平台和渠道,国家也需要获知民意,接受批评。这一时期的读者来信中,反映问题的信件占有半数之多。其中的问题既有政治和社会管理问题,又有关个人家庭生活。这与当时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人民对于各种问题的关注度会有所不同。对于问题的回复,不同单位和个人表现有差异。有些能够及时有效的回应,而一些部门则显得拖沓敷衍,甚至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这些现象有可能影响读者来信的互动效果。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政治权力的压迫、媒体的压力以及法制和制度的不健全。这些因素的不稳定性成为影响读者来信反映效果的外力因素,但却有着重要作用。它们有可能导致读者来信的效果会产生差异,甚至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本文无意探讨其真实性,只是想藉此来反映在建国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个体与国家以及公权力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需要双方共同积极参与,并且加以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才能充分凸显效果。这种交流与互动的效果可能被质疑,但是这种形式却是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读者来信 情感 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3
- 一、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概况11-12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人民日报》的历史与读者来信13-21
- 一、《人民日报》的历史13-17
- 1、中共党报的历史沿革13-16
- 2、《人民日报》的历史16-17
- 二、《人民日报》读者来信17-21
- 1、版面布局与内容18-21
- 2、处理来信的原则21
- 第二章 单向交流——情感表达21-32
- 一、鲜明的情感22-30
- 1、对领袖的热爱22-25
- 2、对敌人的憎恨25-30
- 二、放纵的情感30-32
- 第三章 双向互动——个人与公权力32-43
- 一、问题与回应32-36
- 1、反映问题32-35
- 2、问题回应35-36
- 二、互动与矛盾36-43
- 1、民众与公权力的沟通与互动37-40
- 2 互动的不确定性40-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察冀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会举行[J];新闻采编;2008年01期
2 刘莹;;《晋察冀日报》传播效果分析[J];采写编;2009年02期
3 杨芳秀;;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J];新闻战线;2010年02期
4 张金凤;;《晋察冀日报》的宣传策略简论[J];新闻界;2011年02期
5 张金凤;;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在阜平的出版宣传研究[J];新闻界;2012年19期
6 左禄;;坚持敌后抗战的《晋察冀日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03期
7 高洪;;《晋察冀日报》的副刊[J];新闻研究资料;1991年01期
8 武志勇;宋阳;;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的发行工作[J];新闻大学;2006年02期
9 周正昂;;《晋察冀日报》之《老百姓》副刊对当代副刊的启示[J];采.写.编;2007年01期
10 张培;马艺;;《晋察冀日报》在抗战时期的政府形象传播[J];军事记者;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箫玉;《晋察冀日报》: 战史编成三千页[N];石家庄日报;2011年
2 记者 冯文礼;《晋察冀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会举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韩立杰;穿越时空的追寻[N];文艺报;2003年
4 任佳;邓拓之女执教乡村报前恩[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姚琳 实习生 王莹;豪情镌青山 风骨昭后人[N];保定日报;2005年
6 杨贞(江西);添两字 伪造一本书[N];中国商报;2003年
7 奚景鹏;添两字:伪造一本书[N];中国商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丽;《晋察冀日报》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马会玲;《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研究(1949-1952)[D];南京大学;2013年
3 储冠群;《晋察冀日报》“国内外大事述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张玉兰;论《晋察冀日报》对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贡献[D];湘潭大学;2014年
5 巴晓彬;邓拓与《晋察冀日报》[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9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8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