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04 16:27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历史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 行政文化 行政思想 行政人格 行政价值观
【摘要】:在当今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下,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决定着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因此,开展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研究,无论是对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还是对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基于研究命题的基本概念界析,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开展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研究,首要而又基础性的工作是在对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其特征和规律,凝练和概括其核心行政文化,分析其存在的挑战,并尝试对其进行现代建构。基于此认知,论文按照如下的思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展开论述: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行政思想、列宁的行政思想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进行总结和概括;接着,从党和行政关系、行政组织思想、行政人格思想、行政行为思想和行政价值观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前夕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行政文化进行梳理。最后,在对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现代建构。 研究发现,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总体呈现出从新民主主义性质向社会主义性质转化的阶段性发展特征;遵循了继承了马列主义行政思想、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先进的行政经验及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精华和实事求是地根据形势进行变通或创新三大基本规律;形成了以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党对行政的领导、民主集中制、人民公仆意识、廉洁高效和民主行政和行政为民为主要的核心行政文化;在进一步现代化中将面临着难于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惯性、传统行政文化糟粕的内涵型影响依然存在和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行政经验将使其“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大基本特性面临变异危险的三重挑战。基于上述发现,论文最后认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灵魂,将行政的本质属性回归公共性,将行政为民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将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作为永恒的信条,将民主、法治和科学作为行政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行政文化 行政思想 行政人格 行政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47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12-17
- (一) 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提升13-14
- (二) 有助于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14-15
- (三) 有助于行政作风的好转及行政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15-16
- (四) 有助于弥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行政文化研究领域的“缺位”16-17
- 二、 理论前提:研究现状述评17-24
- (一) 国外行政文化的研究现状述评17-21
- (二) 国内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的研究现状述评21-24
- 三、 研究命题的基本概念界析24-42
- (一) 行政25-27
- (二) 文化27-33
- (三) 行政文化33-42
- 四、 基本思路、论文框架及主要研究方法42-47
- (一) 基本思路42-43
- (二) 论文框架43-46
- (三) 主要研究方法46-47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的理论来源47-97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行政思想47-59
- (一) 行政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执行47-49
- (二) 卑劣化、官僚化和集权化是旧行政的三大基本特征49-54
- (三)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行政的新图景54-59
- 二、 列宁的行政思想59-89
- (一)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59-62
- (二) 践行议行合一,实现人民管理62-64
- (三) 贯彻民主集中制,反对官僚主义64-69
- (四) 将经济管理作为行政的首要职能69-72
- (五) 把国家机关革新为廉价高效、民主公开的机关72-84
- (六) 社会主义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84-89
- 三、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精华89-97
- 第三章 早期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97-105
- 一、 从建苏维埃政府到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民政府的行政组织心理97-100
- 二、 从不准党员“做官”到主动参政的党政关系心理100-102
- 三、 关注民生的行政价值取向102-105
-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105-130
- 一、 在继承列宁的党政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积极主张党政分开105-107
- 二、 效仿苏俄建立行政组织制度107-111
- (一) 建立“议行合一”的行政组织体系107-110
- (二) 将组织性质定位为工农民主专政110
- (三) 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行政组织原则110-111
- 三、 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的行政人格思想111-116
- (一) 干部工人化111-112
- (二)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行政规格意识112-114
- (三) 勤政廉政的行政品格114-116
- 四、 初步形成了廉洁、高效、民主和依法的行政意识116-123
- (一) 继承马列主义的廉价政府理念,大力推行廉洁行政116-118
- (二) 为实现高效行政,科学调整区划和划分央、地职能,大兴调查研究118-120
- (三) 落实选民的罢免权,强化民主监督,推进民主行政120-122
- (四) 依法行政思想的萌芽122-123
- 五、 形成了一切为了工农的行政价值观123-130
- (一) 大幅提高工农地位124-127
- (二) 努力改善工农生活127-130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130-165
- 一、 在党和行政的关系上主张在党政分开前提下确立党的一元化领导130-132
- 二、 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建立适合抗战需要的政权组织制度132-137
- (一) 将议会民主制下的政府(行政)委员会作为政权的组织形式134-135
- (二) 及时地将政权的性质调整为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135-136
- (三) 在议会民主制的外表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136-137
- 三、 树立了以是否抗日为基础的行政人格思想137-142
- (一) 将是否抗日作为选任政府工作人员的首要标准137-138
- (二) 确立“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干部规格意识138-140
- (三) 政府工作人员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格140-142
- 四、 廉洁、高效、民主、依法的行政行为意识逐步增强142-154
- (一) 精兵简政,反腐倡廉,确保政府廉洁运行142-147
- (二)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高效运转147-150
- (三) 民主行政意识的逐步增强150-153
- (四) 继续推行依法行政153-154
- 五、 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价值观154-165
- (一) 充分保障人民权利155-157
- (二) “给人们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57-160
- (三) 努力改善民生160-165
- 第六章 建国前夕与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165-203
- 一、 党政关系经历了从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到以党代政的转变165-172
- (一) 强化党一元化领导,尤其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165-168
- (二) 主张在党政分开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府的领导168-171
- (三) 以党代政局面的初步形成171-172
- 二、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基于国情逐步建立中国特色行政组织制度172-182
- (一) 组织形式实现了从协商民主的政府委员会到人大会制政府的转变172-178
- (二) 组织性质定位经历了从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的转变178-180
- (三) 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组织原则180-182
- 三、 社会主义行政人格思想的初步形成182-187
- (一) 选人的首要标准经历了从回归基于阶级出身到基于才能的转变182-183
- (二) 旗帜鲜明地反对干部特权化183-184
- (三) 干部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而且还要具备文化业务素质184-187
- 四、 廉洁、民主和依法的行政行为意识进一步增强187-193
- (一) 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廉洁行政187-189
- (二) 发动人民参与,反对官僚主义,促进民主行政189-192
- (三) 依法行政意识在废除旧法制和确立新法制进程中得以进一步增强192-193
- 五、 行政价值观经历了从行政为民到效率至上的转变193-203
- (一) 从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到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化道路194-196
- (二) 从劳资两利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6-199
- (三) 从团结改造知识分子到“双百方针”的确立199-203
-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期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203-230
- 一、 以党代政的继续发展导致了党政合一的体制最终形成203-205
- 二、 逐步“左”倾的行政组织思想205-209
- (一) 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逐渐被革委会取代205-206
- (二) 组织性质定位从人民民主专政“左”倾为无产阶级专政206-207
- (三) 宪法上得以确认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在实践中遭到严重破坏207-209
- 三、 略显“左”倾的行政人格思想209-215
- (一) 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从基于才能逐步过渡到基于政治素质与态度209-211
- (二) 反对干部特权化,防止“形成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211-214
- (三) 干部的品格要求从“又红又专”发展到只重“红”214-215
- 四、 廉洁和民主的行政行为意识继续发展,依法行政意识逐渐断裂215-225
- (一) 精简机构,倡导节约,禁建楼堂馆舍,推进廉洁行政215-218
- (二) 在反对官僚主义中强化人民监督与参与,促进民主行政218-224
- (三) 依法行政因逐渐被依政策、文件行政所替代而出现断裂224-225
- 五、 行政价值观经历了从效率至上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转变225-230
- (一) 效率至上225-226
-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226-230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行政文化230-299
- 一、 在党政分开的改革进程中强化和改善党对政府的领导230-234
- 二、 逐步恢复和完善中国特色行政组织制度234-243
- (一) 组织体系逐步从四级革委会发展为五级人民政府234-235
- (二) 组织性质定位从无产阶级专政恢复到人民民主专政235-236
- (三) 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36-240
- (四) 推进政府职能由全能管治型政府向有限服务型政府转变240-243
- 三、 社会主义现代行政人格思想逐步形成243-254
- (一) 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选任干部243-247
- (二) 坚定不移地继续反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特权化247-251
- (三) 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51-254
- 四、 廉洁、民主和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科学行政意识已经生成254-288
- (一) 精简政府机构,倡导廉洁,严惩腐败,大力推进廉洁行政254-262
- (二) 强化民主监督,加强与人民联系,扩大人民参与,促进民主行政262-274
- (三)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动下,依法行政正逐步向法治行政迈进274-279
- (四) 科学行政意识已经生成279-288
- 五、 行政价值观经历了从民生为本、效率优先到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288-299
- (一) 民生为本288-289
- (二) 效率优先289-295
- (三) 更加注重公平295-299
-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总结、反思与现代建构299-313
- 一、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总结与反思299-305
- (一)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具有阶段性演进特征299-300
- (二)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呈现四大演进规律300-303
- (三) 中国共产党核心行政文化已经形成303-304
- (四)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现代化面临三重挑战304-305
- 二、 中国共产党行政文化的现代建构305-313
- (一) 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灵魂306
- (二) 将行政的本质属性回归公共性306-308
- (三) 将行政为民作为核心价值取向308-309
- (四) 将廉洁、高效确立为永恒信条309-310
- (五) 将民主、法治和科学确立为基本准则310-313
- 结论313-315
- 参考文献315-33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30-331
- 致谢331-332
- 附件3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慧涛;;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和谐三部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文生,江波,曹博慧;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特色[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3 魏子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精粹[J];长白学刊;2000年01期
4 王洪杰,尹华;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5 李建华,夏方明;行政人格内涵新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慕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7 康小怀;刘建德;;延安时期干部道德教育探析——以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道德教育为例[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8 李济广;重新理解“打碎国家机器”原则的本来内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9 杨寅;法治的局限[J];读书;2000年04期
10 潘峰;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鹏飞;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建模[D];吉林大学;2012年
2 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2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9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