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角下的和谐文化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23:36
本文关键词:公共性视角下的和谐文化探究
【摘要】:当今社会,时代主题的变化,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发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公共性在多维度呈现,同时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生成。公共精神的张扬、公共伦理的践行、公共理性的培育、公民参与的推进,使社会运行中的紧张、冲突、抵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抑制乃至消除,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方面之间的有效统一、积极互动。公众性所具有的这种“自然减少或消除不和谐因素的特性和功能”提醒我们,公共性与和谐之间内在关联,对和谐文化的研究,应有公共性的视野。 从公共性角度研究和谐文化,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可能性的问题。文化价值的主体间共享、形式的历史同一以及对社会的秩序供给,,说明文化具有公共性。文化公共性构成了和谐文化的公共性阐释的学理基础。全球化实践彰显公共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呼唤公共性,它们构成和谐文化研究的现实语境。而社会主义的公共性特质,则成为和谐文化研究的制度性根基。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追踪和谐文化的“思想谱系”,我们发现其是人类和谐思想共同孕育的结果。其中,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培植、西方和谐观的有益启示,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思想渊源的公共性。和谐文化不仅有共在共享的理论渊源,而且从其内涵及表现样态上看,共通共识的理想信仰、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中和适度的行为方式、共识共建的社会责任、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等,充分彰显其公共特质、公共品格。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理性层面的文化公共性阐释给予实践理性层面的和谐文化建设探讨以有力启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共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共生、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共通、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共融。 可以说,无论是“从何处来”还是“向何处去”,和谐文化都一再表明了其与公共性的内在关联。文化和谐是公共性运行的逻辑结果,公共性是和谐文化的活水源头。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彰显公共性。
【关键词】:和谐文化 公共性 公共性特质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导论11-16
- 一、 从公共性视角考察和谐文化的根据16-26
- (一) 学理基础:文化公共性16-19
- 1. 何谓文化16-17
- (1) 文化概念阐释16-17
- (2) 本文的研究视角17
- 2. 文化公共性的表现17-19
- (1) 文化的主体间共享17-18
- (2) 文化的历史同一性18-19
- (3) 文化的秩序供给19
- (二) 现实基础:公共性的出场境遇19-23
- 1. 全球化时代的实践境遇20-22
- (1) 全球化的相关阐释20
- (2) 全球化时代彰显公共性20-21
- (3) 全球化时代呼唤公共性21-22
- 2. 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22-23
- (1)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的彰显22-23
- (2) 和谐社会建设吁求公共性23
- (三) 制度根基:社会主义23-26
- 1. 制度的公共本性23-24
-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共性特质24-26
- (1) 国家层面24
- (2) 社会层面24-25
- (3) 公民层面25-26
- 二、 和谐文化是人类和谐思想共同孕育的产物26-35
- (一)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滋养26-28
- 1.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26
- 2. 和而不同的整体智慧26-27
- 3. 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27-28
- 4. 中和位育的道德追求28
- (二)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孕育28-33
-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和谐思想28-30
- (1) 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28-29
- (2) “总体性”的思维方法29-30
- (3) 异化扬弃与社会和谐30
-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30-33
- (1) 和谐世界的理念31-32
- (2) 和谐社会的夙愿32-33
- (三) 西方和谐观的启示33-35
- 1. 和谐宇宙观33
- 2. 和谐人际观33-34
- 3. 社会正义观34-35
- 三、 和谐文化的公共性特质35-43
- (一) 和谐文化的提出及基本内涵35-36
- 1. 和谐文化的提出及深化35
- 2. 和谐文化的内涵35-36
- (二) 和谐文化的公共性品格36-43
- 1. 共通共识的理想信仰36-38
- (1) 因通而和37
- (2) 文化认同37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7-38
- 2. 整体性的思维方式38-40
- (1) 整体性思维具有系统性39
- (2) 整体性思维具有辩证性39-40
- (3) 整体性思维的公共性40
- 3. 中和适度的行为方式40-41
- 4. 共识共建的社会责任41-42
- 5. 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42-43
- 四、 建设和谐文化的公共视域43-49
- (一) 一元性与多样化的共在43-44
- 1. 坚持文化多样化43
- 2. 一元主导下的多样43-44
- (二)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共生44-45
- 1.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44
- 2. 和谐文化建设之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44-45
- (三)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共通45-46
- 1.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45
- 2. 和谐文化建设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共通45-46
- (四) 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共融46-49
- 1. 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关系46-47
- 2. 和谐文化建设之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共融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淼;;试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2 周正刚;论“凸显期”的文化矛盾及其化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戚畅;;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鑫;周育国;;公共性的解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立群;;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和谐社会解读[J];东岳论丛;2009年07期
6 贾英健;;公共性的出场与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当代视域[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孟宪平;;论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12期
9 李素霞;邓小平和谐思想探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金明;理想与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和当代形态[J];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840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4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