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现阶段我国县域治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6:08

  本文关键词:现阶段我国县域治理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县域 治理 现代化 国家建构


【摘要】:郡县治,天下安。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对县域的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进一步增强。借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国家实现了对社会事务的日常管理,政府作用带有“全能主义”倾向,政治权力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凸显。但这一时期,现代意义的社会治理尚未完成,社会治理的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人民民主和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县域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进行深入分析,从“县域治理的地位与作用”、“县域治理的理论与目标”、“县域治理的问题与原因”、“县域治理的模式与启示”以及“县域治理的路径与实践”等五个方面,集中阐述县域治理在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加强县域治理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进而对我国县域治理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并进行趋向展望。这五个方面的思想构成了本文的框架结构和理论内容。第一章以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县域治理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回顾了中国县域治理的历史沿革。中国县域治理历经两千余年,本文选取了秦汉、唐宋、明清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分析,以求从中略窥一般性规律。其次,集中分析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中国县域治理的历史逻辑、实践探索以及结构性变革,探索中国县域治理的发展路径,以更好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最后,阐述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县域治理几乎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全部对象和内容,是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结合点,处于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主场战,并且是权力场域的集散地之一。第二章从价值体系的角度归纳与总结了县域治理的理论与目标。县域治理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和理念来引导,否则,很有可能误入迷途。县域治理的思想来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治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理理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同时,中国的县域治理具有自身的特点,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既“条块”结合又以“块”为主、既具“理论性”又兼“实践性”。因此,我们在定位中国县域治理的目标时,要考虑到县域治理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设定强县与富民相统一、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贯通的现代治理目标。第三章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剖析了当前县域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现阶段,我国县域治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存在弊端、社会矛盾凸显、治理能力弱化等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县域治理过程中权力行使、经济资源的使用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它们深刻影响着中国县域治理的实践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县域治理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肯定和评价;但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县域治理中所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按下葫芦浮起瓢”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们应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加强对县域治理的整体思考和系统谋划。第四章主要是对中国地方治理的代表性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地方治理模式和实践探索,对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治理目标具有现实促进意义。基于此,我们集中探讨了桐乡、顺德、长沙、邻水、黔南等地方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从中找出经验性的借鉴。同时,在我国现阶段,县域治理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扩权强县”、“缩省强县”、“省直管县”探索和“小政府与大社会”下的大部制改革,也成为近年来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各地在推进县域治理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涉猎。在这种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不同地域、不同县情、不同模式下地方社会治理的经验,汲取教训,为创新地方社会治理添砖加瓦。第五章集中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县域治理的路径与实践。推进县域治理,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构建县域治理基础体系,主要从有效权力体系、依法治理体系、民主治理体系和民生服务体系方面,打造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提升县域治理基础能力,主要是汲取与濡化、认证与归管、吸纳与整合这六项能力建设;完善县域治理组织架构,着重从加强和改善县域党的领导、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协同等四个方面,形成多元化的县域治理格局;县域治理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包括政党与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城镇与乡村的关系,形成有序、合作、共赢的地方治理结构。综合来讲,县域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社会治理的边界范围或结构体系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努力实现其功能性权力和实践性权力的现代转型,改革不适应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实现县域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通过有效梳理社会关系、完善权力结构、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对社会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科学、有效、有序整合。只有这样,中国的县域治理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县域 治理 现代化 国家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Abstract6-13
  • 导论13-34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13-18
  • (一)研究缘起13-16
  • (二)研究意义16-18
  • 二、相关概念界定18-23
  • (一)县与县域18-20
  • (二)县域治理20-23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3-30
  • (一)研究成果23-25
  •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25-29
  • (三)总结与评价29-30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0-32
  • (一)研究内容30-31
  • (二)研究方法31-32
  • 五、研究创新点与难点32-34
  • (一)研究创新点32-33
  • (二)研究难点33-34
  • 第一章 县域治理的地位与作用34-57
  • 第一节 县域治理的历史沿革35-42
  • 一、秦汉时代的县域治理35-38
  • 二、唐宋时期的县域治理38-40
  • 三、明清之际的县域治理40-42
  • 第二节 现代化条件下的县域治理42-49
  • 一、县域治理的历史逻辑42-44
  • 二、县域治理的实践探索44-45
  • 三、权力场域的结构变革45-47
  • 四、县域治理的基本趋向47-49
  • 第三节 县域治理的重要地位49-57
  • 一、县域囊括国家治理的全部对象与内容49-51
  • 二、县域处于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结合点51-53
  • 三、县域居于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主战场53-54
  • 四、县域占据权力场域的集散地54-57
  • 第二章 县域治理的理论与目标57-79
  • 第一节 县域治理的理念57-66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57-60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治理思想60-62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理理论62-64
  • 四、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基本理论64-66
  • 第二节 县域治理的特点66-73
  • 一、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67-69
  • 二、既条块结合又以块为主69-72
  • 三、既具理论性又兼实践性72-73
  • 第三节 县域治理的目标73-79
  • 一、强县与富民相统一73-75
  • 二、改革与发展相结合75-76
  • 三、城镇与乡村相贯通76-79
  • 第三章 县域治理的问题与原因79-102
  • 第一节 体制机制的弊端79-85
  • 一、角色转型不足80-81
  • 二、有效分权滞后81-83
  • 三、干群矛盾激化83-85
  • 第二节 社会矛盾的凸显85-93
  • 一、围绕土地的利益博弈86-87
  • 二、频繁发生的群体性冲突87-89
  • 三、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薄弱89-91
  • 四、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困境91-93
  • 第三节 治理能力的弱化93-102
  • 一、公共服务滞后93-95
  • 二、基层法治权威式微95-97
  • 三、改革与创新能力弱化97-99
  • 四、农民工市民化迟滞99-102
  • 第四章 县域治理的模式与启示102-122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代表模式102-110
  • 一、桐乡样本102-104
  • 二、顺德样本104-105
  • 三、长沙样本105-107
  • 四、邻水样本107-109
  • 五、黔南样本109-110
  • 第二节 县域治理模式的比较110-114
  • 一、县域治理模式的共同点110-112
  • 二、县域治理模式的差异性112-114
  • 第三节 地方治理模式的启示114-122
  •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114-116
  • 二、把握底线思维116-118
  •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18-120
  • 四、重在改革创新120-122
  • 第五章 县域治理的路径与实践122-150
  • 第一节 构建县域治理的基础体系122-130
  • 一、搭建有效权力体系123-125
  • 二、健全依法治理体系125-126
  • 三、推进民主治理体系126-128
  • 四、完善民生服务体系128-130
  • 第二节 提升县域治理的基础能力130-135
  • 一、巩固治理的汲取和濡化能力130-132
  • 二、加强治理的认证与归管能力132-133
  • 三、提高治理的吸纳与整合能力133-135
  • 第三节 完善县域治理的组织结构135-142
  • 一、加强和改善县域党的领导135-137
  • 二、着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37-139
  • 三、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139-140
  • 四、注重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40-142
  • 第四节 需要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142-150
  • 一、政党与政府的关系142-144
  •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44-146
  • 三、政府与社会的关系146-148
  • 四、城镇与乡村的关系148-150
  • 结语 问题思考与趋向展望150-154
  • 一、走向县域行政现代化的困境与前景150-151
  • 二、开放条件下县域体制的整合与创新151-152
  • 三、县域治理是一场深刻的体制变革152-154
  • 参考文献154-16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65-166
  • 后记166-1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代性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2 魏来;;当前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四大困境[J];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9期

3 王学敏;朱星星;;东莞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刘长军;;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方式的未来趋向[J];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5 吴志华;;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因、目标和难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吴丽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困境与路径优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7 王团;李林;;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9期

8 蔡长昆;;大部制改革研究述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王慧莹;;浅析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2年05期

10 谈萧;;中国传统治理的制度结构[J];学习与实践;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889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89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