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信访:中国信访改革方向——兼与任剑涛教授商榷
本文关键词:人大信访:中国信访改革方向——兼与任剑涛教授商榷
更多相关文章: 人大信访 监督协调 政治参与 法治建设 民主建设
【摘要】: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稳定形势日益复杂,有研究者认为现行信访制度难以适应时代潮流,加剧了社会矛盾。但现有研究对于整个信访制度的批判大多是基于对党政信访体系的认识,忽视了人大信访依托国家权力机关所具有的监督协调和政治参与功能。人大信访不但在解决具体的司法疑难问题上能够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收集,为人大监督、立法提供建议和依据。此外,这一体系也成为人大联系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促进政治参与和加强民主。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如果能以人大信访为主整合现有信访体系,将有利于解决当前的信访困局,促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和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人大信访 监督协调 政治参与 法治建设 民主建设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0YJCZH126)
【分类号】:D632.8;D622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稳定形势日趋严峻,信访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信访改革方向上,出现了弱化取消论与强化扩权论的激烈论争。[1]任剑涛先生在《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期发表《信访制度是否适应时代潮流》一文(以下简称任文)。文章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制度安排扭曲,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3 张红;李栋;;中国信访制度:困境与变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邬立群;;人大信访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人大月刊;2012年11期
5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年03期
6 李剑;制度互补与制度替代——政治参与视野下的人大与信访[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真明;陆剑;;农地流转的实践图景——鄂中个案的法社会学透视[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0年00期
2 任瑞兴;;涉诉信访与法治的中国路径——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3 权小虎;;ADR机制下和谐信访的构建及完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吴涛;陈晓东;;乡土社会法律规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沈笑嫣;;论信访制度的内在困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杨建锋;;试论中国信访制度权利救济功能的完善——对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考察与借鉴[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史东洋;;涉诉信访的程序性设计[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章志远;;我国国家政策变迁与行政法学的新课题[J];当代法学;2008年03期
9 孟鸿志;;论城市房屋拆迁中物权的行政法保护机制[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10 李勇;;信访与司法关系之实证考察[J];中国司法;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伟;;论法治语境下解决涉法涉诉环境信访的理念[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兰;;环境纠纷ADR解决机制视野下的环境信访制度价值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王璐璐;;“路径依赖”话语下涉诉信访的变革逻辑[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伟;;涉诉信访的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5 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6 王礼鑫;杨涛;;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政策否决现象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蔡潇彬;;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关于如何突破信访困境的新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占云发;叶蕾;;从董必武法学思想看人民法院涉讼信访问题的理性求解[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9 马小红;彭奕菲;;略论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信访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麻新平;;董必武人民司法观与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7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孙莉莉;行动者及其行动能力[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孙丽昕;教育信访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璐;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行政法思考[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佩玉;行政信访管辖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顾晓春;论中国人大信访制度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5 范正元;纠纷解决中的公安[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辉辉;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周珍珍;涉法涉诉信访的困境及规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金桂中;农村行政信访法治化出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妍;涉诉群体性信访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于雷;行政复议和行政信访救济的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鸿潮;试论信访的功能收缩与制度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王学军;中国信访体制的功能、问题和改革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王锴;杨福忠;;论信访救济的补充性[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4 孙大雄;;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与理性回归[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5 徐建英;实现公安信访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6 刘武俊;信访呼唤制度创新[J];记者观察;2002年07期
7 许志永,姚遥,李英强;宪政视野中的信访治理[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3期
8 刘钢飞;试论依法信访的必要性及途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赵焱森;信访举报量的变化与思考[J];中国监察;2000年04期
10 徐少龙 ,王荣芝 ,陆方亭;宝应县推行“三个依法”办信访[J];中国监察;2002年2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坚;;统战工作发挥六大功能推进法治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乐;;关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罗贵榕;;论公共领域的建构对于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雪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5 王存福;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周水仙;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洪瑛;关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效能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3年07期
8 格勒;王金红;;公民参与,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的动力[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年06期
9 黄卫平;陈文;;民间政治参与和体制吸纳的互动——对深圳市公民自发政治参与三个案例的解读[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年00期
10 王彬;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海林;;村庄“留守”青年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苏北二村社会调查引发的思考[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2 赵丽江;;论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六提出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A];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金洪;;藏区公民的政治参与:藏区政治现代化的动力[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张文生;;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研究[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玉洁;;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度的路径思考[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胡东;;公权力运行宽容与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实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张俊明;;民主党派是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阳;;论政府信用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谭细龙;;政务公开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胜;浅谈人大在法治建设中推进作用[N];温州日报;2006年
2 丰东方 丁维东;政府报告突显法治建设[N];江苏法制报;2009年
3 ;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建设的决议[N];赤峰日报;2011年
4 周瑾亮;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推进民主政治法治建设[N];常州日报;2009年
5 陈广娟 张可越 王作刚 谭红蕾 马庆新;科学民主决策谱写云龙新篇[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景明;市人大视察平安法治建设[N];无锡日报;2007年
7 鲁宁;民企议政向公益性政治参与转变[N];中国经营报;2003年
8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李江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N];广州日报;2007年
9 仲崇涛;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吴德星;积极引导新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N];学习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松友;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复旦大学;2005年
4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杜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闫星;美国信息产业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涂怡超;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亚勇;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付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参与体系[D];郑州大学;2002年
2 郑云鹏;转型期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师春苗;论建国初期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魏满霞;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动因及制约因素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6 赵鹏;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乔湘流;邓小平政治参与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8 曾志勇;论政治参与对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兼评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之变迁[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谢启秦;当前我国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宋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4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1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