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22:03
当前我国实施的“农村振兴战略”,号召我们确立城市和农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体系机制,要求我们追求城市和农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三者是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统一整体,三者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农村的土地流转与城镇化的顺利进行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石;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共同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必要保障;农村的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结构复杂、层次多样且具有耦合协调关系的巨系统,对其中任何一个的忽视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调,进而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的非农产业,但因为当下全国的土地流转机制、流转市场并不是很完善,以及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造成劳动力转移之后大量土地被闲置、抛荒。此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我国城乡融合一体化协调发展,也使得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振兴的实现受到了极大阻碍。因此,文章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系统研究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这对促进三者融合协调发展具有重...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86-2015年全国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水平演变情况
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173.4东、中、西部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各子系统时空演变分析由图3-2、图3-3、图3-4可得,在研究时段内,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面积、劳动力转移人数、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之间的变化速率有所不同。1986-2015年间,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率皆呈现稳中有升的小幅上升趋势。由图3-2可知,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东部的土地流转率大致与全国水平一致。从时间上看,2000年之前,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率差距较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呈现显著的扩大趋势,在2015年中部的土地流转率约为东、西部的2倍。土地流转速度也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从1986-2015年,中部的土地流转率从3.44%上升到28.38%,年平均增长率为0.83%,中部在2000年之后土地流转率急剧上升,这与中部平坦的地形、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兼业”化现象严重有关;西部的土地流转率从3.29%上升到9.17%,年平均增长率为0.196%,土地流转率最低,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东部的土地流转率从3.46%上升到15.10%,年平均增长率为0.388%,在2010年之后,土地流转率处于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东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占用更多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流转率降低,区域土地流转速度差距逐渐加大。土地流转出现上述时空变化差异的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政策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3-21986-2015年东、中、西部土地流转演变情况
在 以下,年之后劳动力转移速率稳步上升,年间东、中、西部的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1%,转移速率较快。2002 年之后,中部的劳动力转移率急剧上升,劳动力转移率从 2003 年的 21.86%上升到 2015 年的 43.30%,年平均增长率为 1.65%;西部的劳动力转移率从 2003 年的 21.71%上升到 2015 年的 37.67%,年平均增长率为1.23%;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从 2003 年的16.67%上升到2015 年的32.24%,年平均增长率为 1.2%,劳动力转移率差距增大。但是在 2010 年之后中、西部的劳动力转移速率有所放缓,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基本处于稳定阶段,这是由于 2010 年之后,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吸引了返乡创业人员,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渐减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盟国家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分析[J]. 申韬,雷蕾. 改革与战略. 2018(08)
[2]浅析中国新常态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J]. 郭一臻. 中国市场. 2018(16)
[3]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J]. 盛开. 调研世界. 2018(06)
[4]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J]. 肖玉明. 决策与信息. 2018(06)
[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 郭晨浩.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8(11)
[6]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7]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 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 中国软科学. 2018(02)
[8]乡村振兴:历史逻辑与现实抉择[J]. 李孝忠. 中国发展观察. 2018(Z1)
[9]农村土地流转、城乡收入差异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发展研究[J]. 赵艳. 世界农业. 2017(12)
[10]中国省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时空耦合研究[J]. 沈宏婷,陆玉麒,沈惊宏. 经济地理. 2017(06)
博士论文
[1]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研究[D]. 刘世斌.中国地质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巴马县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刘浩.广西师范学院 2017
[2]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研究[D]. 牛亚琼.甘肃农业大学 2017
[3]乌昌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D]. 买里娅·阿不力孜.新疆师范大学 2016
[4]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D]. 王小敏.河南大学 2015
[5]基于系统熵的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 王伟娜.东北农业大学 2012
[6]河北省滨海新城建设与功能定位研究[D]. 王倞.河北师范大学 2009
[7]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 赵连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8]重庆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D]. 罗洁.西南大学 2009
[9]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D]. 高超.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08734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86-2015年全国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水平演变情况
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173.4东、中、西部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各子系统时空演变分析由图3-2、图3-3、图3-4可得,在研究时段内,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面积、劳动力转移人数、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之间的变化速率有所不同。1986-2015年间,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率皆呈现稳中有升的小幅上升趋势。由图3-2可知,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东部的土地流转率大致与全国水平一致。从时间上看,2000年之前,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率差距较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呈现显著的扩大趋势,在2015年中部的土地流转率约为东、西部的2倍。土地流转速度也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从1986-2015年,中部的土地流转率从3.44%上升到28.38%,年平均增长率为0.83%,中部在2000年之后土地流转率急剧上升,这与中部平坦的地形、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兼业”化现象严重有关;西部的土地流转率从3.29%上升到9.17%,年平均增长率为0.196%,土地流转率最低,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东部的土地流转率从3.46%上升到15.10%,年平均增长率为0.388%,在2010年之后,土地流转率处于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东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占用更多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流转率降低,区域土地流转速度差距逐渐加大。土地流转出现上述时空变化差异的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政策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3-21986-2015年东、中、西部土地流转演变情况
在 以下,年之后劳动力转移速率稳步上升,年间东、中、西部的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1%,转移速率较快。2002 年之后,中部的劳动力转移率急剧上升,劳动力转移率从 2003 年的 21.86%上升到 2015 年的 43.30%,年平均增长率为 1.65%;西部的劳动力转移率从 2003 年的 21.71%上升到 2015 年的 37.67%,年平均增长率为1.23%;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从 2003 年的16.67%上升到2015 年的32.24%,年平均增长率为 1.2%,劳动力转移率差距增大。但是在 2010 年之后中、西部的劳动力转移速率有所放缓,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基本处于稳定阶段,这是由于 2010 年之后,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吸引了返乡创业人员,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渐减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盟国家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分析[J]. 申韬,雷蕾. 改革与战略. 2018(08)
[2]浅析中国新常态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J]. 郭一臻. 中国市场. 2018(16)
[3]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J]. 盛开. 调研世界. 2018(06)
[4]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J]. 肖玉明. 决策与信息. 2018(06)
[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 郭晨浩.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8(11)
[6]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7]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 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 中国软科学. 2018(02)
[8]乡村振兴:历史逻辑与现实抉择[J]. 李孝忠. 中国发展观察. 2018(Z1)
[9]农村土地流转、城乡收入差异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发展研究[J]. 赵艳. 世界农业. 2017(12)
[10]中国省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时空耦合研究[J]. 沈宏婷,陆玉麒,沈惊宏. 经济地理. 2017(06)
博士论文
[1]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研究[D]. 刘世斌.中国地质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巴马县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刘浩.广西师范学院 2017
[2]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研究[D]. 牛亚琼.甘肃农业大学 2017
[3]乌昌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D]. 买里娅·阿不力孜.新疆师范大学 2016
[4]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D]. 王小敏.河南大学 2015
[5]基于系统熵的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 王伟娜.东北农业大学 2012
[6]河北省滨海新城建设与功能定位研究[D]. 王倞.河北师范大学 2009
[7]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 赵连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8]重庆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D]. 罗洁.西南大学 2009
[9]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D]. 高超.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08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30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