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劳动学论文 >

张翔: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

发布时间:2016-12-27 15:15

  本文关键词: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张翔: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的相关文章

张翔: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很难接受没有道德内容的形式法治观。 历史上的法家曾经主张以同一的、单纯的法律来约束所有人民,反对考虑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美恶等因素,反对用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批评儒家是“坐候尧舜”,但中国古代法的主要传统仍然是儒家的礼法之治。尽管汉以后一家独大的儒家,出于治理国家   更多...

林来梵 郑磊:基于法教义学概念的质疑——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邓正来教授的力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下简称“邓著”),在自觉进行根本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了严肃且犀利的学术批评,不失为国内法学界近年来学术批评之范本之一。全书饱含着作者对“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深切关注与急切期待,并以此为基点高屋建瓴地分析和批判了对中国法学颇具影响的四大理论模式,[1] 其立意之高远、视角之独特、反思   更多...

张旭:二十世纪的“神学大全”——论巴特的《教会教义学》

一199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巴特的弟子戈尔维策编选的巴特的《教会教义学》(精选本)。[1]这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的代表作的汉译,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译文差强人意,多由对巴特神学以及整个基督教神学的陌生所致。戈尔维策为此书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导言,对于理解巴特神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不过,正如戈尔维策所说,《教会教   更多...

周刚志:部门宪法释义学刍议

【摘要】当前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面临“释宪文本匮乏”、“释宪方法缺失”、“释宪功能不明”等多层困境。如果中国宪法学界单纯作引介域外宪法释义学原理之努力,又将可能会遭遇脱离中国具体语境之危机。部门宪法释义学乃是从实存的社会秩序与部门法体系出发,凭借宪法解释与合宪性解释等机制构建中国宪法释义学原理,以此可资为宪法学与其它学   更多...

李波::法、法治与宪政

“共和国越腐败,法网越密”——塔西陀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什么是法?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什么意义?法治是否意味着完全不要人治?法治的制度要件和文化底蕴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法治?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什么是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要建立法治,我们一方面应该改革法院制度   更多...

张翔:学术自由的组织保障

学术自由不仅是个人对抗国家干预的主观防御权,同时也是宪法的“基本价值决定”,要求国家通过“适当的组织措施”保证其落实,同时大学的组织建构要兼顾非学术人员的其他利益诉求。“学术自由的组织保障”是评价大学法制的基本指标,也是大学章程制定的宪法规则。   更多...

张翔:主观权利、客观法与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系

报告人:张 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主持人:李 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宪法行政法室副主任) 范亚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研究》编辑)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生)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图书馆会议室时 间:2004年12月14日李忠: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张翔做   更多...

张翔:财产权的社会义务

财产权负有社会义务,是私人财产为了社会公共福祉所应承受的正常负担。这个观念对财产法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保护财产“私使用性”的前提下,协调其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是现代宪法必须面对的课题。此种平衡与协调,有助于弥合当下中国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更多...

李忠夏:宪法学的教义化:德国国家法学方法论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国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国家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从1871年开始,德国经历了三次政治上的转折,政治的变化同样反映到国家法学和宪法学的研究当中,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如何通过方法论的努力科学的进行国家法和宪法的体系建构或者解释,一直是问题的重心。而德国国家法学和宪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   更多...

黄文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治——以形式法治概念为基准的考察

[摘要]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进程推动了法治从国家统治方式(国内法治) 发展成为向全球治理方式(国际法治) 。从形式法治概念出发, (国际) 法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即法律的可预期原则、法律的普遍适用原则和法律纠纷的有效解决原则。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主要差异在于: 国际法治是契约型法治、多元分散性法治, 国内法治   更多...

陈兴良:法的解释与解释的法

【摘要】该文首先叙述了法解释的历史嬗变,认为法是在解释中发展的,也只有在解释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与适用。该文认为,法不是简单的文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创制法。只有在这种个别性基础上形成的普遍性,在这种主观性基础上形成的客观性——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共识,才是法治的基矗该文还回答了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   更多...


  本文关键词: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28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1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