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5 08:09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高等教育即将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AI科技快速发展,共享经济的理念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催生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零工经济。零工经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工作性质的变革使得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人才标准的变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需要聚焦人的发展与培养,在整体上创造条件,营造好的育人环境,优化教学的全过程,升华教育理念。探究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据零工经济的特点和影响,着力发现零工经济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力图通过对我过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以及归纳零工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以期发现零工经济背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并依据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零工经济发展的缘由和作用。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了零工经济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其对社会、高校和个人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展望了零工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内涵
2.1 零工经济
2.1.1 零工经济的概念
2.1.2 零工经济的内涵
2.1.3 零工经济的特点
2.2 人才培养模式
2.2.1 概念
第3章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3.1 通才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3.1.1 通才教育
3.1.2 通才教育现状分析
3.2 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3.2.1 专才教育
3.2.2 专才教育现状分析
3.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3.3.1 复合型人才
3.3.2 复合型人才现状分析
3.4 小结与思考
第4章 零工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4.1 秉承“厚基础,宽口径”,扎实人才培养根基
4.2 以“一专多能”的标准,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4.3 以“破立并举”的理念,融合新旧的人才培养
4.3.1 以人的发展为本,促生崭新的大学理念
4.3.2 均衡的培养目标,形成多元的竞争实力
4.4 有弹性的专业设置,规避选择的盲目性
4.4.1 人性化的专业选择制度
4.4.2 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方式
4.5 兼顾各方的学校管理,推动创造更大价值
4.5.1 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保障师生的权益
4.5.2 多类教学组织形式,匹配不同的需求
4.5.3 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
4.6 多维度的教育评价,反向作用于人的发展
第5章 零工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5.1 基于社会用工需求的建议
5.1.1 提供优质的实习岗位
5.1.2 提供特需的人才项目
5.2 基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建议
5.2.1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兼顾多方面发展
5.2.2 增强各部门的联动,将管理融入校园
5.2.3 扩大招就处的功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5.3 基于个人发展需求的建议
5.3.1 拓展广博的知识面,回归人的发展
5.3.2 组合多元的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5438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内涵
2.1 零工经济
2.1.1 零工经济的概念
2.1.2 零工经济的内涵
2.1.3 零工经济的特点
2.2 人才培养模式
2.2.1 概念
第3章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3.1 通才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3.1.1 通才教育
3.1.2 通才教育现状分析
3.2 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3.2.1 专才教育
3.2.2 专才教育现状分析
3.3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3.3.1 复合型人才
3.3.2 复合型人才现状分析
3.4 小结与思考
第4章 零工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4.1 秉承“厚基础,宽口径”,扎实人才培养根基
4.2 以“一专多能”的标准,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4.3 以“破立并举”的理念,融合新旧的人才培养
4.3.1 以人的发展为本,促生崭新的大学理念
4.3.2 均衡的培养目标,形成多元的竞争实力
4.4 有弹性的专业设置,规避选择的盲目性
4.4.1 人性化的专业选择制度
4.4.2 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方式
4.5 兼顾各方的学校管理,推动创造更大价值
4.5.1 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保障师生的权益
4.5.2 多类教学组织形式,匹配不同的需求
4.5.3 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
4.6 多维度的教育评价,反向作用于人的发展
第5章 零工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5.1 基于社会用工需求的建议
5.1.1 提供优质的实习岗位
5.1.2 提供特需的人才项目
5.2 基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建议
5.2.1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兼顾多方面发展
5.2.2 增强各部门的联动,将管理融入校园
5.2.3 扩大招就处的功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5.3 基于个人发展需求的建议
5.3.1 拓展广博的知识面,回归人的发展
5.3.2 组合多元的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5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4035438.html
上一篇:中德企业并购中劳动者知情权的立法比较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