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0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研究—城市与农民工子女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0-20 23:23

  本文关键词:“0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研究—城市与农民工子女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偶像崇拜 “00后” 城市中学生 农民工子女 自我认同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结合量化研究方法考察“00后”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比较城市中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在偶像崇拜方面的差异;并探讨自我认同在偶像崇拜原因与偶像崇拜卷入程度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00后”的城市中学生和农民工子女。质性研究:1.形容词自由联想测验:对19名城市中学生和16名农民工子女进行施测,考察“00后”中学生对偶像的认知;2.半结构化访谈:对8名教师,15名城市中学生和10名农民工子女进行访谈,了解“00后”中学生偶像崇拜原因,自我认同对偶像崇拜的影响、偶像崇拜卷入程度,以及学校教育在偶像崇拜现象上的关注情况。量化研究:以356名城市中学生和289名农民工子女为被试,采用偶像崇拜特质问卷、偶像崇拜态度量表以及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对偶像崇拜原因、卷入程度和自我认同进行测量,并检验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1.新型虚拟人物以其超凡能力与完美形象,成为“00后”中学生崇拜的新偶像;2.“00后”中学生崇拜偶像多是出于感官舒快,偶像的社会性品质学习退居其次。3.相对于城市中学生,农民工子女的偶像崇拜更为从众与表浅,个性特征不鲜明,对偶像的认知更简单;4.自我认同会加强偶像崇拜原因与卷入程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自我认同水平较高的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更可控与理性,且更不易受到崇拜原因的影响。
【关键词】:偶像崇拜 “00后” 城市中学生 农民工子女 自我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问题提出10-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21
  • 1 “00后”、城市中学生、农民工子女的界定12
  • 2 偶像崇拜的概念与理论12-13
  • 3 偶像崇拜的特征因素13-16
  • 3.1 偶像类型13-14
  • 3.2 偶像崇拜的原因14-15
  • 3.3 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15-16
  • 4 偶像崇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6-18
  • 5 偶像崇拜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18-19
  • 6 自我认同在偶像崇拜与卷入程度之间可能的调节作用19-20
  •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第三章 “00后”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质性研究21-40
  • 1 形容词自由联想测验21-22
  • 1.1 研究目的21
  • 1.2 研究方法21-22
  • 1.2.1 研究被试21
  • 1.2.2 研究材料21
  • 1.2.3 研究程序21
  • 1.2.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1-22
  • 2 半结构化访谈22-23
  • 2.1 研究目的22
  • 2.2 研究方法22-23
  • 2.2.1 研究被试22
  • 2.2.2 研究材料22
  • 2.2.3 研究程序22-23
  • 2.2.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3
  • 3 结果与分析23-40
  • 3.1 城市中学生对偶像联想的形容词个数显著多于农民工子女23-24
  • 3.2 “00后”中学生对偶像外在因素的崇拜多于内在品质24-30
  • 3.3 自我认同与中学生崇拜偶像的原因和卷入程度密切相关30-35
  • 3.4 “00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总体理性、可控35-37
  • 3.5 学校教育缺乏对“00后”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关注和引导37-40
  • 第四章 “00后”中学生偶像崇拜的量化研究40-50
  • 1 研究方法40-42
  • 1.1 研究被试40
  • 1.2 研究材料40-41
  • 1.3 施测方法41
  • 1.4 数据收集与处理41-42
  • 2 结果与分析42-50
  • 2.1 “00后”中学生普遍存在偶像崇拜42-44
  • 2.2 城市中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偶像崇拜的差异比较44
  • 2.3 自我认同在崇拜原因与卷入程度之间的调节作用44-50
  • 第五章 总讨论50-56
  • 5.1 “00后”中学生倾向于选择具有超凡能力及完美形象的虚拟人物作为偶像50-51
  • 5.2 “00后”中学生对偶像外在形象的崇拜多于内在品质51-52
  • 5.3 农民工子女对偶像的认识更为片面与浅显52
  • 5.4 自我认同水平较高的中学生偶像崇拜更为理性且可控52-53
  • 5.5 学校教育须主动担当中学生偶像教育53-5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6.1 结论56
  • 6.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碧婷;;论偶像崇拜产生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J];理论观察;2007年06期

2 雷开春,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3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4 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偶像崇拜量表的修订及其理论模型的验证[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长兰;试论大众传媒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69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69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a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