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对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对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去甲肾上腺能 巩固 消退 再巩固 创伤后应激障碍
【摘要】:个体经历严重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创伤经历中形成的情绪记忆是以后发展为PTSD的重要病理机制。PTSD的形成涉及到情绪记忆的过度巩固,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可增强情绪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因此,在创伤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期间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而在创伤记忆的消退期间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可能会破坏和或抑制病理性的情绪记忆,从而预防或治疗PTS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认知与行为研究所;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能 巩固 消退 再巩固 创伤后应激障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自我启动影响奖赏加工的ERP研究”(31300846)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1概述8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遭遇一次创伤事件(deVriesOlff,2009),而约7%的个体在经历创伤后会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de VriesOlff,2009;Kessler et al.,2005)。PTSD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交往、工作和生活质量,并与抑郁和物质滥用高共病。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6期
2 王爽;张泽良;贺婧菲;;儿童地震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策略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于冬青;;灾后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杨硕;;创伤事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别差异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于肖楠,于旭,张向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3年02期
6 孙宇理;朱莉琪;;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4期
7 甘景梨;梁学军;冯纳婷;高存友;赵兰民;祝希泉;段惠峰;;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探究性眼动与事件相关电位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6期
8 王婷;韩布新;;创伤后应激障碍记忆机制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何树德;陈晓清;;暴露疗法对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并发症的疗效[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扶长青;张大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屈智勇;王晓华;郭静;;四川地震后2年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变化[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钟元;戚荣丰;黄清玲;张志强;卢光明;;创伤后应激障碍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潘光花;;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简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杨智辉;王建平;杨振威;王慧琳;王玉龙;;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对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郭世魁;;地震灾区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新旺;白一鹭;;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金圭星;王学义;王岚;安翠霞;任庆云;宋明;刘小玉;谭莉;王金成;赵晓川;;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记忆损害与脑结构磁共振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夏亮;杨志斌;郭洁琼;朱霞;;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机制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蔺秀云;方哓义;Li Xiaoming;赵俊峰;;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如何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N];健康报;2000年
2 主任医师 孙清廉;抚平受伤的心灵[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廖联明;灾后心理支持对有些人可能适得其反[N];健康报;2009年
4 冯卫东;安抚那颗幼小的心[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版编辑邋胡蓓 编译 欧文·伦道夫·帕森博士 (张红超 编译);灾难受害者:从极度困扰到康复、整合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张凯;受灾群众需要稳定持续的心理支撑[N];健康报;2008年
7 程永高;如何抚平地震致残者的心理阴影?[N];科技日报;2008年
8 杨智辉;灾难对心理的冲击有多大[N];中国社会报;2006年
9 华南师范大学派往四川地震灾区的心理干预志愿者 张炯理;一例震后PTSD儿童的心理矫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见习记者王璐;“魔鬼训练”让孩子“着魔”[N];大众卫生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生沙盘游戏干预模式的建立及效果检验[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淑贤;泥石流灾区高中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培培;青少年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干预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崔婧;汶川地震四年后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张凌敏;汶川地震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吕悦;汶川地震19个月后重庆地区地震志愿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郑秀秀;创伤后应激障碍执行功能与情感决策功能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东月;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量表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5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1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