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

发布时间:2017-11-11 02:05

  本文关键词: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群际威胁 偏见 群体态度 社会分类 群际接触


【摘要】:群际威胁是增强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导致群际冲突或暴力。影响群际威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感知与经验、群体特征、社会政策和法规等。通过改变社会分类,模糊群际边界,并创造群际接触的机会,能够增加群际认同感,降低群际威胁感,减少群际偏见,促进积极的群际关系。今后的研究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完善群际威胁的理论模型,并探索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促进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北多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研究”(13BMZ004)
【分类号】:C912.1;B842
【正文快照】: 威胁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群际威胁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之间,例如人们对残疾人群体和同性恋群体内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不尊重,从而使他们感知到压力和威胁,类似这种现象也存在于不同种族、族群以及国家之间。群际威胁往往导致消极的群际态度、情绪和行为倾向,不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ZM;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2 辛素飞;辛自强;;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3 薛婷;陈浩;乐国安;姚琦;;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的关系: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4 高承海;党宝宝;万明钢;;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刻板印象之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张建玲;赵玉芳;;群际威胁与对内群体和外群体支持决策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雷;马俐;;政府信任构建与大众传媒对拆迁心理的引导机制研究——基于唐福珍自焚事件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年05期

2 倪士光;李虹;;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测量及回忆性质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1期

3 吴雨晴;;《身份》中的“身份”主题[J];法语学习;2014年02期

4 任延涛;;群体事件中的群际行为因素分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杨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动因解析[J];南方论刊;2010年07期

6 管健;;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任延涛;张凯;王雅静;;传销中的心理控制分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周莹;;女性对自我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抗争——基于布迪厄性别权力关系生产机制理论的分析[J];黑河学刊;2013年09期

9 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10 刘力;杨晓莉;;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珊明;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雪峰;社会认同威胁对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孟根;群体参照效应引发的熟悉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一竹;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攻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黄雨晴;群际威胁背景中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注意偏好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李艳敏;想象性群际接触、接触经验对农民工内隐偏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年

6 胡超;面孔加工异族效应发展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俐;传媒作用下的“拆迁心理”及政府信任建构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谢雪贤;大学生社会公正感、对富人的偏见及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9 李婷燕;群际威胁对外群体帮助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向玲;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莹;赵永乐;郑涌;;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2 蔡浩;西林;买合甫来提·坎吉;;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J];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01期

3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4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5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6 王沛;刘峰;;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7 张ZM;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管健;;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贾磊;罗俊龙;肖宵;张庆林;;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10 管健;柴民权;;刻板印象威胁:新议题与新争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慧芬;蒙汉大学生民族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差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洁琼;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雅;;浅析导致偏见的认知过程[J];中国市场;2008年22期

2 豆宏健;;偏见的现代表现及其运作与根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勇健,高继宽;归因理论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行为中的运用[J];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01期

4 李琼;郭永玉;;作为偏见影响因素的权威主义人格[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5 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1期

6 倪守东;;人为什么会有偏见?[J];心理与健康;1997年04期

7 兰玉娟;佐斌;;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张ZM;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付宗国;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佐斌;赵菊;;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义娟;佐斌;;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晓芳;佐斌;;群际关系中的多元无知现象(中文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琼;郭永玉;;社会支配倾向及其与偏见和社会不平等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周洁;王二平;;群体态度和情绪对群体攻击行为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钟华;郭永玉;;弱势群体成员的认同管理策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梁嘉歆;严文华;;在华留学生与东道国群体交往对外显与内隐偏见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丽娴;杨治良;张锦坤;;妒忌对群际关系的自动化影响及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铨;马剑虹;;主观知觉的促进与阻碍有效性的群体过程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张晴;关注精神卫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安徽铜陵学院 刘星期;此激情非彼激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编译 紫萱;从众心理导致集体盲思[N];北京科技报;2004年

4 宁在兰;人为什么爱“随大流”[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毕德 谢玉安;政治心理学 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N];学习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小平;群体态度构成与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贺雯;元刻板印象及其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丽娴;妒忌的内隐特性: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华;弱势群体成员的认同管理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芸;内隐自我正面偏见及其可变性的ERP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敏;想象性群际接触、接触经验对农民工内隐偏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年

2 邹荣;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3 马振;群际关系中两种侵犯处理策略效果的差异[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马文婷;群际接触和多元认同对歧视归因倾向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5 杨e,

本文编号:1169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69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