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州市和贵阳市798名流动儿童和172名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抑郁得分(12.83±6.93,12.22±6.64,11.0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P0.05),抑郁症状检出率(21.8%,11.25%,1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流动儿童抑郁与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0.47,-0.30,-0.40,-0.55,P值均0.01)。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13%。结论流动儿童的抑郁水平和症状检出率较高,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来影响抑郁。
【作者单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13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3GZYB40)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跟随父母在城市暂时居住的“流动儿童”也在不断增加。流动儿童大多处在一种不利环境之中,歧视知觉较为普遍[1],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2],如果不及时改善,将会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已有研究发现,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良;赵守盈;赵福艳;;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杜建政;张翔;赵燕;;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J];心理研究;2012年03期
3 何雪松;巫俏冰;黄富强;肖莉娜;;学校环境、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9期
4 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年06期
5 王君;张洪波;胡海利;陈琳;张正红;宇方;李伟斌;魏锁;;儿童抑郁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9期
6 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7 袁立新;;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流动儿童受歧视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7期
8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保护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10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庄伟;曹晖;赵富才;;高职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接纳、交往焦虑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吴新雷;刘海燕;;重点高中学生运动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5期
3 李洁;甘怡群;周宇;;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孟秀红;黄朝辉;孙莹;陶芳标;万宇辉;许韶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6 卢敏;殷恒婵;郭建富;;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磊;殷恒婵;王茜;傅雪林;;应对策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间的中介作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吴健;陈善平;潘华山;梁建平;;在锻炼情境下2种运动承诺结构模型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闵亮;;基于工业数据的外部融资依赖与行业波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与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胡保玲;云乐鑫;;网络顾客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顾客信任的中介作用[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王茹;贾军;;优秀运动员目标定向、认知特质焦虑与自信关系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范明;肖璐;;高管团队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易学东;高博;;网店形象通过信任中介作用影响顾客购买意向[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黄海艳;李乾文;;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廷钫;知识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冯旭;服务创新过程中一线员工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沛;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健康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华英;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3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小为;流动幼儿父母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平;女幼童认知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敏红;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雷音;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田蒙;回迁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万鑫艳;社会工作视野下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社会支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宗敏;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超荣,甘怡群;核心自我评价:一个验证性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5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亿人[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6 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7 潘桂花;;进城农民工子女状况和教育对策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民工子女的抽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雯,郑日昌;初中生社会支持特点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晶晶;申继亮;;家庭因素与初中一年级流动儿童自尊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2 李东斌;赖月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刘玉连;汪震;;社会支持内涵的新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7期
4 张庭辉;;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幸福感影响的探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林海程,黎锦团,刘珍妮,罗弦;东莞市248名上岗前医科毕业生的社会支持评价[J];中国校医;2000年02期
7 李娟,张丽芳,李永在;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对盲童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8 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9 范兴华;社会支持行为问卷中文版信效度分析及初步应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郑宏志,陈功香;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笑;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秋虎;陈会昌;张建卫;陈欣银;;9—14岁城乡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佟雁;申继亮;高潇潇;;老年人与其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的结构与类型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颜家睦;李飞华;王坚;;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问题和社会支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静;陈英和;;社会支持和人性哲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春妹;邹泓;;中学生的人格、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骆宏;许百华;;社会支持感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与护士压力感知的验证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郭虹;社会支持是民生重建的重要力量[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陈丽霞;社会支持切乳患者提升术后信心[N];联合时报;2014年
3 于阳 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中心;弱势群体的犯罪防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季玲;“学生豆奶计划”还需社会支持[N];吉林日报;2000年
5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6 ;对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4年
7 ;甘肃鼓励社会支持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吴薇;引入社会支持 助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曹爱生;博物馆培育社会支持力市场的困难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记者 高浩荣;朝媒体说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和平统一[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乐;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刘小群;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年
4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雷俊;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及相关炎性介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代芳芳;攻击性和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张静;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杰;不同依恋风格、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长松;大学生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梅韫芳;合肥地区高职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海洋;5·12地震灾区农村妇女社会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霞;网络社会支持的互动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瑜;大学生乐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6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2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