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8:35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面对多种多样的生活压力事件,良好的心理弹性是经历困境时的积极品质特征,在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其安全感提升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一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安全感量表,以河南省郑州市2所中学抽取的495名初中生为被试,比较流动与非流动儿童在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安全感上的差异;考察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及安全感的一般状况,并对三者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二采用质性研究对4名被试进行访谈。本文从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安全感的关系着手,使用质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验证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对安全感影响中的作用,丰富了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为提高流动儿童安全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教育指导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安全感总分和确定控制感上差异显著。(2)性别、年级、学生类型、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影响显著;年级、学生类型、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影响显著。(3)生活事件与安全感、心理弹性存在负相关,心理弹性与安全感存在正相关,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对安全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对于生活事件的解读存在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流动儿童在安全感上优于非流动儿童。(2)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多的惩罚性事件;初一比初二、初三遇到更多的人际关系危机和惩罚性事件,初三比初一、初二承受更高的健康适应问题;相比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遇到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容易体验人际关系危机、丧失感和健康适应等问题;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遇到更多的人际关系危机,相比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其总体生活压力更高,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惩罚和丧失感,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遇到更多的健康适应问题。(3)初三比初二更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初二学生比初一能够更好的控制情绪,初三学生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好于初一、初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得到的家庭支持更多,更能专注于目标、拥有积极正向的认知模式;流动时间在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相比1年以下得到了人际协助更多。(4)心理弹性是内外因素共同构建的模型,包括个人力和支持力。高心理弹性的流动儿童能找、想、用好方法积极解决问题,将过程看作自我成长;而非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应对生活事件看作兴趣;低心理弹性组中,流动儿童将其看作一件必须解决的任务被动完成,而非流动儿童则会主动完成。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段成荣;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J];人口学刊;2001年01期
3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4 陈红敏;赵雷;刘立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7期
5 白文飞;徐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郑延平,杨德森;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在正常人群中的基本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年06期
7 丛中;;安全感的含义及其重要性[J];心理与健康;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静;大学生羞怯与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7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0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