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ERP研究
本文关键词: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ERP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暴力犯罪者 负性情绪信息 注意偏向 Npc ERP
【摘要】:采用2(组别:暴力组和非暴力组)×3(目标刺激类型:中性面孔、愤怒面孔和高兴面孔)的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行为数据显示,相比非暴力组,暴力组对愤怒面孔的反应要显著快于高兴面孔,初步验证了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敏感性。采用jackknife对潜伏期数据分析表明,暴力组对愤怒面孔的N2pc潜伏期要显著早于高兴面孔,而非暴力组对愤怒面孔和高兴面孔的N2pc潜伏期差异不显著,说明暴力犯罪者对愤怒面孔的警觉早于高兴面孔,进一步说明暴力犯对负性情绪信息更为敏感。但波幅分析表明暴力犯对愤怒面孔的N2pc波幅并没有大于高兴面孔的N2pc波幅,即暴力犯对负性情绪信息只存在早期的警觉,之后并没有对负性情绪信息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自我疏离感和网络疏离感与自尊的关系模型及其脑机制研究(11XJC190003)的资助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1引言暴力犯罪是危害极大的恶性社会问题。暴力犯罪的关键是实施暴力行为的犯罪分子。以前对暴力犯这一高攻击性人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人格特征上(Andersen,Sestoft,Lillebaek,Mortensen,Kramp,1999;de RuiterGreeven,2000)。近几年,很多研究开始着重探讨认知因素对暴力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心理疾患如何走向暴力犯罪[J];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12期
2 韦耀东;梁艳华;曹聪;黄秀;卢婷;郝耀欣;;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06期
3 韩自力,温盛霖,陶炯,张晋碚,关念红;男性少年犯罪的个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2期
4 郭俊伟;杨德兰;杨艳;张皑频;曾宪祥;;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李艳华;凌文辁;;Baumeister等关于自尊水平与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6 冒晓文;刘均喜;;男性暴力行为的脑灰质结构磁共振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7 肖利军;刘旭峰;苗丹民;;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性综合评判模型的初步建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8 ;极端心理引发的暴力惨剧[J];科学大观园;2009年09期
9 邵阳;谢斌;乔屹;黄乐萍;;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10 扣艳;影响情绪的环境因素[J];科技信息;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立敏;马斌芳;汪雅敏;平红姣;杨根究;;在押人员中精神病人的回顾性研究[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吴少敏;刘鸣;黄喜珊;司秀玉;;不同情境下人格特征和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辛;男人从小不容易[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赵晨滨;心理失衡要调整认知[N];健康时报;2006年
3 新华社记者 邬焕庆 翟伟;中国,当每年有25万人自杀……[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酒精依赖者必定心理变态[N];保健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胡新桥 本报见习记者 余飞;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或可预防恶性案件[N];法制日报;2009年
6 王_,
本文编号:1307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0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