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在特质与情绪间中介效应模型的年龄差异
本文关键词:情绪调节在特质与情绪间中介效应模型的年龄差异 出处:《心理学报》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重评 表情抑制 神经质 外倾 正负情绪 年龄发展
【摘要】:研究采用EPQ、ERQ及PANAS收集了青年、中年及老年三个年龄组共870份有效数据,分析了认知重评和表情抑制在外倾和神经质与正负情绪之间中介效应及发展模型差异。主要结果:(1)外倾-正情绪,神经质-负情绪之间存在高相关。(2)与青年组和老年组比,中年组的神经质与负情绪的相关最弱。(3)三个年龄组的认知重评在神经质与负情绪之间都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在中年组为最强。(4)表情抑制在外倾与正负情绪之间显著的中介效应仅出现在中年组。研究分析,认知重评和表情抑制是减弱特质-情绪之间密切度的有效调节机制。
[Abstract]:The study used EPQ, ERQ and PANAS to collect 870 effective data from three age groups, including youth, middle age and old ag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facial expression inhibition in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re analyzed.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oversion positive emotion and neuroticism and negative emotion.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uroticism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 of the middle-aged group was the weakest compared with the youth group and the elderly group. (3) the cognitive reassessment of the three age groups had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neuroticism and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 median effect was the strongest in the middle age group. (4) the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of expression inhibition between extroversion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only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ge group. Study analysis, cognitive reassessment and expression inhibition are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mechanism to weak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iosyncratic and emotional intimate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内江师范学院地资学院;
【基金】: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26000-3165001)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1引言情绪反应是个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动力调节系统。情绪反应主要起源于对生活中重要机遇、挑战有意识或无意识认知评价,并展现于中枢-外周生理、表情行为及主观报告等多形态范畴(Gross,1998)。环境与人格是影响情绪反应的两个主要方面。人格特质,尤其是外倾和神经质,与情绪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2 陆芳,陈国鹏;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3 王家鹤;;情绪调节: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4 朱艳新;周春雷;杨子波;;浅析情绪调节的内涵及特点[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5 刘璐;方平;;情绪关注性欺骗与情绪调节[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6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7 赵联防;;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张伟亚;刘阳;;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9期
10 罗鸣鸣;张野;;浅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程族桁;;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敏儿;王筠榕;曹敏莹;王玲芝;袁俏芸;廖文娜;邓欣媚;;健康与不健康的情绪调节习惯[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王国芳;杨晓辉;韩鹏;Jack Mearns;;中文版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的修订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温瑶;甘怡群;谢晓非;;地震灾后医务工作者的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投入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婷;甘怡群;;反馈类型与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对词汇判断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过程:生理反应、主观感受及表情行为的变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邵景进;张大均;江琦;吴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海燕;;大学生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迎春 费纯;情绪调节提升劳动者深层扮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汪芬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书写表达:情绪调节的良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允丽;父母的元情绪理念、4岁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其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谢宇;不同知觉水平下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及其性别差异[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丹;中职生日常情绪调节状况及其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月秋;注意偏向的情绪调节功能及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8 齐娜娜;中小学生情绪调节问卷编制及其与元情绪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双双;领导情绪调节对建言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10 卫雅平;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员执行功能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45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4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