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潜在类别分析在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分类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31 13:11

  本文关键词: 网络情绪调节 潜在类别分析 大学生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的潜在类别,并探讨各类别在性别、年级、网龄等变量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某高校大学生421名,使用网络情绪调节问卷(OERQ)进行调查。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网络情绪调节行为,并比较不同性别、年级、网龄者的网络情绪调节潜在类别。结果: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分为网络情绪抑制-忽视型(37.6%)和网络情绪宣泄型(62.4%)2个类别,不同性别、年级、网龄者在2个类别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男生较多分布在网络情绪忽视-抑制型上(32%vs.7.6%),女生较多分布在网络情绪宣泄型上(56.6%vs.3.8%,);大一学生多为网络情绪忽视-抑制型(20%vs.5%,),大二和大三学生多为网络情绪宣泄型(36.3%vs.11.9%,23.4%vs.3.1%,);网龄≤36个月者多为网络情绪宣泄型(31.6%vs.18.8%)。结论: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可以分为网络情绪抑制-忽视型和网络情绪宣泄型2个类别;网络情绪调节的二类潜在类别在性别、年级和网龄的分布上呈现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types of online emotion regu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each category in sex, grade, age and other variables. Methods: 421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he online emotional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OERQ)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online emotion regulation by using potential category analysis, and to compare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Results: the online emotion regu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network emotion inhibition-neglect type (37. 6%) and network emotion catharsis type (62.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ade and age group (all P 0.001). Male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distributed on the network emotional neglect and inhibition type (32 vs.7.6). The female students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network emotional catharsis type 56.6vs.3.8. The majority of freshmen were online emotional neglect, inhibition type, 20vs.5and sophomore and junior students were 36.3vs.11.9%. 23.4vs.3.1; For those whose age is less than 36 months, most of them are internet emotional catharsis type: 31.6vs.18.8.). Conclusion: the online emotion regu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network emotion inhibition-neglect type and network emotion catharsis typ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grade and age among the two potential categories of online emotional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皖西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YJC190010) 安徽省哲社规划项目(AHSK11-12D348)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3):252-256.)Corresponding author:XIE Deng-Feng,xiedengfeng@163.comclasses and prevalence of each clas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genders,grades,and ages of surfing thenet.(Chin M ent Health J,2017,31(3):252-256.)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2 陆芳,陈国鹏;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3 王家鹤;;情绪调节: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4 朱艳新;周春雷;杨子波;;浅析情绪调节的内涵及特点[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5 刘璐;方平;;情绪关注性欺骗与情绪调节[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6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7 赵联防;;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张伟亚;刘阳;;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9期

10 罗鸣鸣;张野;;浅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程族桁;;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敏儿;王筠榕;曹敏莹;王玲芝;袁俏芸;廖文娜;邓欣媚;;健康与不健康的情绪调节习惯[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王国芳;杨晓辉;韩鹏;Jack Mearns;;中文版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的修订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温瑶;甘怡群;谢晓非;;地震灾后医务工作者的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投入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婷;甘怡群;;反馈类型与情绪调节内隐理论对词汇判断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过程:生理反应、主观感受及表情行为的变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邵景进;张大均;江琦;吴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海燕;;大学生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国际主要情绪调节研究中心(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迎春 费纯;情绪调节提升劳动者深层扮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汪芬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书写表达:情绪调节的良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允丽;父母的元情绪理念、4岁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其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丁南翔;无意识情绪调节在挫折情境下的调节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肖博文;恐惧管理防御机制中的情绪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车先伟;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从休息到习惯化[D];西南大学;2015年

8 晁婷;自伤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侯萍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职校生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颜峗慈;自伤行为中疼痛和见血的情绪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9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479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d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