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间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 客体依恋 便携式电话 依赖(心理学) 学生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pathological symptoms of cell phone dependence in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RQ and ECR], total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GWB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 (UCLAs). A total of 1 455 college students fro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were assessed. SPSS 13.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among the attachment types measured by ECR, safety type accounted for 36.85 and infatuation type accounted for 20.45%. Fear type accounted for 22.02 and apathy accounted for 20.68.The differences of cell phone depend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 = 9.032).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ell phone depende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P0.05.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xiety dimens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had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尾 -0.338 / t 2.174). Conclusion attachment anxiety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individual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anxiety attachment by regulating intrinsic subjective well-being.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依恋(Attachment)是由幼儿与重要抚养者建立起来的互相影响的一系列动机、应对的复杂心理行为系统[1]。Hazan等最早将Bowlby的幼儿依恋模式拓展到成人依恋研究中,随后Brennan等采用维度法来探讨依恋风格。至此,依恋研究分类从安全型、迷恋型、恐惧型、冷漠型的类型说衍生出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2 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3 钟歆;陈旭;;不同依恋风格者对情绪面孔的加工[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琳;潘庆忠;张爱芹;楚新艳;陈婕;;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以山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2 李同归;刘樝;;团体依恋的概念与测量:项目因子分析方法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欧阳宇;;当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现状的调查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4 梁日忠;褚跃德;王英春;;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5 朱国文,蒋关军;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6 吕丽霞;王经纬;袁婧;;研究生时间管理对学业要求与主观幸福感调节机制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吕丽霞;尚文晶;李晓敏;;研究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鲍芳;;艺术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依恋的关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杨艺馨;雷浩;冯淑丹;;积极心理团辅对改善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钟运新;;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江丽琴;;家具行业员工总体幸福感案例研究[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米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王晓萍;婚前辅导及其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温飞;消费者情感依恋的形成机理及杠杆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俊才;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楼天阳;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玲;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关婷婷;母亲的依恋与幼儿个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刚;武术参与对普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红伟;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娟;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教育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姗;高中教师胜任力、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王丽双;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洪浏妗;服装品牌依恋驱动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隆景云;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泳红;;多属性决策任务中焦虑型个体的信息加工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1483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48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