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时间累积效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本文选题:疼痛 切入点:时间累积效应 出处:《西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疼痛的时间累积效应(temporal summation,TS)是指对个体以固定频率(≥0.33Hz)重复施加一定强度的伤害性疼痛刺激,个体的疼痛知觉会逐渐增强。这一实验效应与慢性疼痛的中枢敏化现象十分相关。中枢敏化涉及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的异常增强,表现出对无伤害性的刺激知觉出疼痛感知,或是对伤害性刺激的过度反应。这种现象是许多临床疼痛疾病的共同重要表征。疼痛的时间累积效应是探测中枢敏感性的一个实验室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相较于健康群体,许多临床疼痛患者的TS效应会更强,例如纤维肌痛综合征,因此TS效应可以为探索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个角度。另外,对于手术患者,术前的TS效应大小和术后(如胸廓切开术)的疼痛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而个体的TS效应可以一定程度评估其患上术后痛的风险性。这些研究说明TS效应将为探索慢性疼痛的内源性机制提供一个新视野,也将为临床上甄别慢性疼痛高危患者提供一个指标。近年来对健康群体的TS效应展开了探索,研究发现健康群体的TS效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随着刺激数量的增多疼痛感知强度出现了三类变化:增大、基本不变和下降。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被试在这一实验程序后都表现出疼痛的时间累积效应。这一现象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实验参数和计算TS效应的方法的差异造成的,而可能是因为健康群体的疼痛调节能力也具有个体差异性。易伤害性的个体具有易化的疼痛加工过程和/或削弱的下行疼痛调节功能。探索出更能表现的方法将能更好地展现个体的伤害性过程和疼痛调节能力的动态平衡过程,这将加深了解疼痛调节过程,也能为更易化的健康群体提供警示以避免和预防疼痛状况,同时也能为临床疼痛高危患者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两个研究展开了探索。研究一有50名健康被试(男女各半)参加了TS实验,实验以2倍的个体疼痛阈限的刺激强度、1Hz频率重复施加12个皮内电刺激于被试的左手臂内侧。每个被试具有两种类型的评分: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获得的实时连续评分和口头报告的第一个刺激评分、最大值评分和最后一个刺激评分。实验刻画出ts效应的vas评分动态变化曲线,并以口头评分最大值评分与第一个刺激评分的相对差异作为ts效应数值指标。结果显示,总体平均水平上随着刺激个数的增加,疼痛感知强度随之增强(即疼痛的时间累积效应),但是该效应显示了很大的个体差异。根据ts效应值的高低将所有被试平均分为两组(低、高ts效应),组别和疼痛评分(第一个评分、最大值评分和最后一个刺激评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三种评分在两组被试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vas连续动态评分结果也显示了相类似的结果。所有被试的平均vas评分随着刺激数的增加呈现升高后趋于平稳。不同ts效应的两组被试的连续评分具有不同的变化曲线,且在第1个刺激评分和从第6刺激及之后的刺激评分均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更清晰地描述了ts效应值的个体差异,且刻画了动态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了电刺激诱发的ts效应在初始刺激即具有差异,且从第六个刺激即表现了持续的显著的差异。研究二应用了功能磁共振技术深入探索了ts效应的个体差异所基于的神经生理基础。该研究首先探索了被试在施加ts实验时第一个刺激时、最后一次刺激时和两者之差即疼痛时间累积效应的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并且比较了不同ts效应大小的被试这三种情形下的脑响应以及信号变化强度,结果显示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其次,该实验应用静息态数据的功能连接以探索与ts效应有显著相关的脑区与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选取的感兴趣区包括上行疼痛调节通路的丘脑(thalamus)、初级体表感觉皮层(s1,primarysomatosensorycortex)中的布鲁德曼1区(ba1)、布鲁德曼3a区(ba3a)、布鲁德曼3b区(ba3b),和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的延髓腹内侧端(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rvm)和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gray,pag)。结果显示,与ts效应有显著正相关的功能连接有:布鲁德曼1区和rvm的功能连接、丘脑和rvm的功能连接。这些功能连接结果显示了rvm可能在ts效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证明了健康个体的疼痛时间累积效应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刻画了ts效应的动态变化曲线,它展现了较长时程的随着刺激数量增加疼痛评分的连续变化过程,并且比较了健康群体中不同ts效应大小的两组被试的评分,结果表明两者在ts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评分变化;其次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索电刺激诱发的疼痛时间累积效应的个体差异可能基于的神经生理基础,结果显示出健康群体中不同ts效应大小的两组被试在大脑皮层激活强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而脑区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显示了一些与ts效应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功能连接,其中rvm可能在ts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为深入探索疼痛的时间累积效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TS效应方法和一些生理机制方面的参考。当然,本文研究仍有一些局限。因为实验参数的选择仍然不能与其他的实验研究进行比较,这是这类实验的普遍问题。其次,该实验设计参数可以丰富,例如增加不能产生TS效应(如0.17Hz)的组别作为基线组进行比较,以此获得更为丰富的健康群体的TS效应变化模型,从而进一步实现该实验范式的优化,并最终将为临床慢性疼痛的TS效应预测指标提供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乃雪;曹枫林;李阳;龙周婷;李洁;董方虹;;医学新生的儿童期不良经历的累积效应与攻击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03期
2 范桂华;;个体差异与教学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3 王濵;;浅析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刘虹;;论个体差异与诊疗决策[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1期
5 张利燕;郭芳姣;;生命意义的概念与个体差异[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6 戴运财;;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研究的宏观描述及其新进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9期
7 刘静;;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8期
8 王登峰,陈仲庚;个人化设计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从个体角度研究个体差异[J];心理学报;1992年03期
9 刘虹;论患者个体差异[J];医学与哲学;1997年06期
10 刘汝金;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J];体育师友;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袁兆华;宋戈;吕宪国;;环境累积效应研究方法探讨[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李君玲;;解读《指南》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年
3 吴晓清;;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A];2013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孟蓓;;认知角度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共性及个体差异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力;柳恒超;张厚粲;;连续性模式:个体差异跨时间稳定性的动态性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宋镇星;;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的个体差异[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徐君海;尹训涛;葛海涛;韩燕;徐文坚;逄增昌;刘树伟;;自发性脑神经活动对执行注意个体差异的预测性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3年
8 徐荣龙;刘正捷;郭正豪;;经验性评估中评估者个体差异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张宏宇;许燕;柳恒超;;社会关系模型(SRM)——个体差异研究的新策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基金发行的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丁冰;降息累积效应可期[N];中国证券报;2012年
3 闻一方;应正视加息周期中的累积效应[N];中国审计报;2007年
4 陈志龙;重视加息的累积效应[N];新华日报;2007年
5 记者 曲德辉;期市“冷对”降息 等待政策累积效应显现[N];期货日报;2012年
6 赵彤刚;加息累积效应显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记者 郑晶;加息“累积效应”体现[N];嘉兴日报;2011年
8 银河证券研究部策略团队;政策累积效应有望逐渐显现[N];中国证券报;2012年
9 陈晓阳;“累积效应”将逐步缩短调整历程[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周宏;宏观调控累积效应值得关注[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行风;煤矿区生态环境累积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王婷;冲突适应效应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艺;疼痛时间累积效应的个体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2 徐丽丽;盐城市道路网络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和累积效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李佳承;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铁路生态累积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易婷婷;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其分类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盛宣;分层作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高晓平;初中英语分层作业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吴薇;近十年国内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实证研究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锴;心智游移个体差异及其脑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_g;特质正念的个体差异:脑结构与功能基础[D];西南大学;2017年
10 刘晓燕;幼儿口语的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89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58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