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自杀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自杀 切入点:农村青年 出处:《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自杀(suicide)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全球自杀死亡率为16/10万,平均每40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我国的自杀率在20多年前为23/10万,但是在过去20多年中呈下降趋势,全国总自杀率从1987年的17.65/10万降到了2008的6.60/10万。由于人口基数大,自杀死亡的绝对人数占世界第一位。自杀已成为第五位的死亡原因,是15至34岁人群首位死因。其中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全国70%以上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目前,自杀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自杀既与生物、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又与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已发现的与自杀相关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几种类型。 已有的关于自杀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西方人群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上,不能很好的解释中国自杀的根源和自杀模式。而且多集中在对自杀危险因素的罗列和排序上,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提炼。扭力理论是解释中国式自杀根源的最佳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扭力共有四种不协调的压力源。这种不协调的压力在导致自杀行为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干预或强化。由于社会因素这个中间因素的存在,大部分有不协调压力体验的人并没选择自杀。这些社会调节因素包括经济生活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及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先于自杀行为和不协调压力的关系而存在。自杀与不协调压力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被社会调节与社会整合等因素所缓解。如果个人在面临比较大的不协调压力的时候,拥有在家庭、工作、学校等社会体制中的良好的整合,就会降低自杀的风险。但是现有的社会危险因素的研究大多是根据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概念进行形而上学的理论上的分析和推理,或是进行社会调查后的描述性分析。很少采取深入量化的手段进行验证。因此对自杀的社会影响因素尤其是中国农村青年自杀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的全面的调查和深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研究目的 1.测量和分析相关社会因素,了解农村青年自杀行为的社会因素的分布情况,比较农村青年自杀人群与正常对照人群之间在社会因素分布上的差别。 2.研究社会因素与研究区域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衡量各类型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程度,发现自杀行为的社会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 3.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索并构建自杀的社会影响因素模型,采用量化的手段对自杀的社会危险因素进行验证。 研究方法 在综合考虑全国各省(市)社会经济条件、地理分布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辽宁(北部工业省)、山东(东部工农业省)、湖南(南部农业省)作为研究现场,从这三个省随机抽取16个县或县级市,通过序贯抽样的方法抽取从2005年10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自杀死亡的15-34岁的农村居民,自杀者名单来自这16个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在对自杀病例进行调查的同时,在自杀者的邻村随机选取同年龄段的正常农村居民作为自杀死亡者的对照纳入本次研究。每例自杀死亡者及对照都访谈两位信息人。资料收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同时结合心理解剖方法,采取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研究结束时共收集到自杀死亡病例392例,有效对照416例。 调查工具包括:1、目标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上学年数及最高学历)、健康状况、精神状况、家庭成员自杀史(有无)、储藏农药情况等。2、经济因素,包括:劳动或工作情况,每个星期在家庭之外的地方工作多少小时,每天花在家务事上面的时间有几个小时,个人年收入,家庭年平均收入,有无自己的财产,财产的价值,与村里其他人相比家里的经济状况。3、文化因素,包括宗教信仰、信不信神、信不信人有来世、是否是共产党员或团员(共产主义信仰)、价值观冲突、儒家思想对男人的部分规范、儒家思想对女性的规范和性别平等观念。4、社会关系,包括婚姻状况、夫妻关系、子女数量、是否独居、是否住集体宿舍、是否与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一起住、是否与父母一起住、与岳父/公公的关系、与岳母/婆婆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5、社会支持,包括社会支持量表(Duke Social Support Index, DSSI)和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得到相关人员的支持来测量。6、社区环境,采用社区压力与问题(Comunity Press and Problem)量表,包括住房.犯罪.贫富差距.教育.贪污腐败、家庭生活不和睦、交通、医疗保健、就业保障、民族歧视或冲突、污染、吸毒、酗酒、虐待配偶或儿童、生活质量、人身安全、赌博和迷信问题。7、信息人半定式访谈提纲。包括自杀者自杀的详细过程,自杀前后发生的事情,自杀者自杀的原因等。 对于计量资料,根据数据类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即Wi lcoxon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根据数据类型采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测量具体的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程度,明确其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估不同类型社会影响因素对自杀的影响。 研究结果 1、自杀组与对照组在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的分布方面大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2、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自杀的社会危险因素包括: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儒家思想对女人的部分规范的认同、价值观冲突;夫妻关系差、独居、与岳父/公公、岳母/婆婆、父母的关系差、在家庭中的地位低;社区存在家庭生活不和睦、交通问题、医疗保健问题、就业保障问题、酗酒问题;自杀的保护因素包括:包括家庭年平均收入高;有共产主义信仰、性别平等观念;已婚、子女数量多;社会交往情况、可觉察社会支持、工具性支持好,遇到困难时有家人、朋友、上级(老师)、同事(同学)、邻居的支持;社区的污染问题。 3、样本总体纳入自杀的社会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社会因素变量有16个,社会经济因素有2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家庭年平均收入(0R=0.699)、家庭经济状况(0R=1.429);社会文化因素有3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宗教信仰(0R=2.048)、共产主义信仰(OR=0.752)、儒家思想对女人的部分规范(OR=2.997);社会关系因素有5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婚姻状况(0R=0.260)、夫妻关系(0R=2.371)、子女数量(0R=0.619)、与父母的关系(0R=2.171)、在家庭中的地位(OR=1.667);社会支持因素有4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社会交往(OR=0.445)、可觉察社会支持(OR=0.073)、家人的支持(0R=0.245)、上级或老师的支持(OR=0.332);社区环境因素有2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就业保障问题(0R=1.440)、酗酒(0R=1.479)。 男性组最终纳入模型的社会因素变量有12个,社会经济因素有2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个人年收入(0R=O.839)、家庭经济状况(0R=2.081);社会文化因素2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宗教信仰(0R=8.159)、儒家思想对男人的部分规范(0R=1.972);社会关系因素3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婚姻状况(0R=0.110)、夫妻关系(0R=4.528)、与父母的关系(0R=2.442);社会支持因素有3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可觉察社会支持(0R=0.017)、工具性支持(0R=0.004)、同事同学的帮助(0R=0.204);社会环境因素有2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医疗保健问题(0R=1.366)、交通问题(OR=1.966)。 女性组最终纳入模型的社会因素变量有13个,社会经济因素没有变量被纳入模型;社会文化因素2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共产主义信仰(0R=0.221)、儒家思想对女人的部分规范(0R=1.120);社会关系因素6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夫妻关系(0R=2.652)、子女数量(OR=0.315)、独居(0R=7.895)、与婆婆的关系(0R=2.210)、与父母的关系(0R=2.217)、在家庭中的地位(0R=1.327);社会支持因素有3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可觉察社会支持(OR=0.036)、朋友的帮助(0R=0.328)、上级或老师的帮助(0R=0.254);社区环境因素有3个变量被纳入模型,分别是就业保障问题(OR=1.893)、酗酒(OR=1.717)、迷信(OR=0.620)。 4、社会影响因素与自杀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指向自杀的危险因素中,社会关系因素的路径系数最大为0.87;其次为社会文化因素,其路径系数为0.69;然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其路径系数为0.63,最后是社会支持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路径系数分别为0.49和0.46。同时社会经济因素与社会关系因素的相关程度比较大,社会关系因素与社会支持因素相关系数较大。 研究结论及意义 1、社会经济因素中,导致自杀组与对照组经济差别的是个人及家庭收入、财产价值等直接反映经济情况的指标。家庭经济状况差是自杀的危险因素,家庭年平均收入水平高是农村青年自杀的保护因素。因经济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家庭矛盾和纠纷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2、社会文化因素中的宗教信仰、儒家思想对女人的部分规范的认同、价值观冲突是农村青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有宗教信仰、对儒家思想对女人的规范认同越高、价值观冲突越强,则农村青年自杀的可能性越大。社会文化因素中的共产主义信仰、性别平等观念是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相信共产主义、性别平等观念越强,则农村青年自杀的可能性越低。 3、在影响自杀行为的社会关系因素中,夫妻关系差、独居、与父母、岳父/公公、岳母/婆婆等长辈的关系越差、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低是农村青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已婚、子女数量较多是其自杀的保护因素。其中,夫妻关系和与父母的关系是影响农村青年自杀行为的最重要的两种关系。 4、表示社会支持情况的社会交往、可觉察社会支持、社会工具性支持及亲人朋友的支持是自杀的保护因素,社会交往越好、可觉察社会支持越高、社会工具性支持越好,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家人朋友上级老师同事同学邻居的帮助,农村青年自杀的可能性越低。在所有社会人际关系的帮助和支持中,家人的支持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所有帮助来源的70%以上。家人的支持是对预防自杀的最有效的保护因素。 5、社区环境因素中的家庭生活不和睦、交通问题严重、医疗保健问题严重、就业保障问题严重、酗酒问题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以上这些问题越严重,则自杀的可能性越大。 6、在自杀的各类型的社会影响因素中,社会关系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为社会文化因素,然后是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会直接导致自杀,还会通过影响社会关系因素而导致自杀。社会关系因素会直接导致自杀,还会通过影响社会支持因素而导致自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ockwell FP ,黄河浪;自杀[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7年02期
2 曲书言;高中学生自杀行为的流行[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0年02期
3 赵汉清!213003常州,崔庶!213003常州,端义扬!213003常州,施建安!213003常州,薛蕴庄!213003常州;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与甲状腺激素对地塞米松的反应[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4 张汉武,许永臣;自杀行为分析[J];现代康复;2001年01期
5 李华芳,林治光,王慧芳,潘令仪,庄冬梅,姚培芬,顾牛范;自杀行为患者血小板5-HT浓度[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1期
6 高曦;;谁来拯救自杀 人间与地狱的抉择[J];健康大视野;2006年11期
7 刘华清;张培琰;尚岚;杨甫德;;中国与西方国家青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1995年04期
8 聂兵;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与自知力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年03期
9 王妹哥,林美琴;对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10 陈维雄;75例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临床资料分析[J];海南医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保慧;;抑郁症病人自杀行为相关因素分析[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况伟宏;王文骁;韩布新;;灾难性事件后老年人自杀行为的状况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淑德;;开放式管理模式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护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秀辉;;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自杀行为分析及防范措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杨佐廷;朱大倩;黄玉梅;;中小学生自杀行为预防性干预的对照研究[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薛艳华;;如何预防抑郁发作者自杀行为的护理体会[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鸿云;朱大倩;黄玉梅;吴增强;杨佐廷;邓伟;;中小学生自杀行为预防性干预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司迎新;;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防范和护理[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9 董振宇;;大学生自杀行为探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邓红欣;;自杀精神病人的心理性特征及护理对策[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立新;自杀致害他人也侵权[N];检察日报;2004年
2 汪智慧;怎样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N];家庭医生报;2006年
3 冯俊扬;关塔那摩囚徒自杀,美军官说有创意[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沈燕;教唆他人自杀行为入罪的可行性分析[N];江苏法制报;2008年
5 王政清;拯救脆弱的心灵[N];健康报;2005年
6 早报记者 陆玫;“自杀意向可以预防及避免”[N];东方早报;2010年
7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副主任 李献云;如何预防自杀及其连锁效应[N];光明日报;2010年
8 蒲昭和;如何预防和控制自杀行为的发生?[N];四川科技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陈璐;一声叹息:明星为何多抑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赵宏;压力是自杀的温床[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锐;农村青年自杀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刘长林;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1919-1928)[D];上海大学;2008年
3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宁;中国农村地区15-34岁青年人群自杀危险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唐军华;内隐自杀意念测量及在自杀逃避理论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徐广明;氯氮平临床使用及其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局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7 桂立辉;浏阳市农村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乡村文化断裂对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Nur Shaahidah Sulaiman(范希达);长春地区高血压患者自杀行为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3 闫桂萍;生命之悲与艺术之美[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光友;心理社会因素与中专学生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5 董瑞华;潍坊市在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吕景亚;参与自杀行为定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金连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应激敏感模型初探[D];山东大学;2013年
8 邓玲;论高校学生自杀现象[D];河南大学;2008年
9 虎晓岷;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易尚辉;湖南省中学生自杀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7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6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