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人际羞怯的心理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高中生 切入点:羞怯 出处:《扬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羞怯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负面自我评价的过度自我关注。在个体体验到少量的羞怯时并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当体验到过度的羞怯时却会对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羞怯也是一种情绪,属于情绪的一个分支,情绪能够组织个体的其余心理活动,并且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动机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面临着高考等方面的压力问题并且他们的生活逐渐与社会生活开始接轨,所以高中阶段的学生也比较容易存在羞怯方面的问题,羞怯个体容易有着社会抑制行为,因为产生痛苦的情绪,羞怯的消极体验会影响到高中生的各方面甚至由此影响到他们的适应与发展。因此关注高中生的羞怯心理问题,分析其心理机制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本研究以现有的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开展四个研究而进行的。实验一采用不同类型的有关人格的词汇(褒义词汇,如乐观开朗等、贬义词汇,如胆小懦弱等)作为情绪GNAT任务的刺激,通过考察被试对不同类型词汇正确率以及反应时判断的影响,来揭示高羞怯者和低羞怯者的对于自我认知的特点与差异。实验二通过创造情境实验的方法,将一段中性的文本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生理多导仪去探测不同羞怯水平高中生在笔者所创造的情境下的生理唤醒水平上的差异。实验三通过Hi-speed眼动追踪仪探测高低羞怯高中生学生在判断不同情绪面孔时的特点,主要包括两组被试在判断面孔的正确率、眼动总体特征和在兴趣区注视特征上的差异性,研究不同羞怯水平高中生的行为特点。实验四通过选取前三个实验的数据为指标,通过AMOS路径分析去探测认知、生理、行为与情绪之间的路径关系。(1)认知偏向研究结果表明:高低羞怯水平高中生在判断不同词汇类型时的反应时不同:在判断与他们特质相符的词汇时的反应时要显著小于判断与他们特质不相同的词汇反应时;高低羞怯组高中生对积极词汇类型判断的正确率不显著,对消极词汇类型判断的正确率显著,高羞怯组在判消极词汇时的正确率时要显著大于低羞怯组判断消极词汇的正确率;积极词汇的判断率要显著大于消极词汇的判断率,跟羞怯程度无关;积极词汇类型的信号辨别力指数不显著,消极词汇类型的信号辨别力指数显著,高羞怯组判断消极词汇时消极词汇的信号辨别力指数要显著大于低羞怯组判断消极词汇时消极词汇的信号辨别力指数;(2)生理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上,高羞怯水平高中生与低羞怯水平高中生在皮肤电值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创造的相同羞怯情境下,高羞怯水平高中生的皮肤电值比低羞怯水平高中生要高;在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上,高羞怯水平高中生与低羞怯水平高中生在心率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在相同的羞怯情境下,高羞怯高中生的心率值比低羞怯高中生要高。(3)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低羞怯组高中生在判断情绪面孔的总正确率上是不存在差异的;在兴趣区一,高羞怯组高中生的总凝视时间与相对注视时间都显著小于低羞怯组高中生;高低羞怯组在兴趣特征的某些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面孔的扫描轨迹以及热点图上存在显著差异。低羞怯组更多注意情绪面孔的三角区域,而高羞怯组则显得游离分散,这一结果支持了回避假说。(4)羞怯情绪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引起生理上的变化与行为上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个体在行为上的变化从而引发个体对羞怯情绪的体验。通过以上的四个实验笔者得知,高羞怯水平的高中生的自我认知是消极的、负面的,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相对低羞怯水平的高中生,在羞怯情境下高羞怯水平高中生的生理唤醒水平更大,心率、皮肤电均大于低羞怯水平高中生;高羞怯水平高中生对人的面孔具有回避倾向;羞怯情绪的发生是由个体的认知导致生理与行为上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个体在行为上的变化从而引发个体对羞怯情绪的体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曦;;小结心理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2期
2 疏志强 ,陆生;浅析夸张的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1999年02期
3 王月明;莫琳;;音乐艺术与大学生心理机制的构建[J];艺海;2012年05期
4 程显有;;教师积极性产生的心理机制[J];教育评论;1992年02期
5 姜永志;白晓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社会心理机制[J];大众心理学;2013年10期
6 裴桂清;主体创新心理机制的构成及其强化[J];理论界;2005年07期
7 张传燧;赖艳;;“时习”的内涵及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8 孔庆杰;王晓琳;;幽默的心理机制新论[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9 董薇;陈鑫;李伟;;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视角下的“榜样”力量[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10 尧超;;浅析自杀的心理机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金旺;;论表扬的心理机制与科学运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牛建平;;中国人的荣誉心产生的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静;郭永玉;;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郭效仪;;创新社会与社会心理机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刘建伟;胡卫平;;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梁芹生;;论梦研究中的四个理论问题[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高文斌;祝卓宏;陈祉妍;刘泽文;高晶;;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其综合心理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行为决策中忽略偏差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杨宜音;张曙光;;是俱乐部,还是关系网—一项有关大学生同乡交往社会心理机制的质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上海大学教授 顾骏;媳妇熬成婆:严规背后的心理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盛晓白;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斌 叶绿 李娜 华中师范大学;彩民有限理性行为的心理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霍涌泉 段海军;乐观的心理机制及其培育[N];光明日报;2012年
5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张凯;帮助患者走出疼痛陷阱[N];健康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明宇;就业“恐慌”好比“狼来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潘文宇;闭门思“故”损健康[N];大众卫生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姜澎;校园流行语也是大学文化载体[N];文汇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也融;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探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王煜民;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防范[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王翠洁;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苏新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魏晓华;中国人的报恩心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向晋辉;幸灾乐祸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07年
7 柳佳;从心理机制到意义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国军;恩与报恩的类型、机制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周杰;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情感反应识别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荆秀娟;红色—愤怒隐喻的认知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80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8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