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本文选题:青少年 切入点:心理虐待与忽视 出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1期
【摘要】:在一般攻击模型(GAM)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的视角下,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69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心理虐待与忽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均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2)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在初中组中,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而在高中组中为完全中介;(3)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组中,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而在女生组中显著。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 and individual-environment interaction model, 696 adolesc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 adolescent moral deduction questionnaire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on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 mechanism of moral deduction, it was found that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moral deduction.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ral deduction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2) moral deduction plays a part of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sychological abuse, neglect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but 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moral deduction.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group,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moral dedu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was part of intermediary. But in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gulating effect of moral dedu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and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age,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moral deduction, and in the mal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role of moral deduction in regulating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and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was not significant, but was significant in female students.
【作者单位】: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190001) 新乡医学院培育基金项目(2014YB212)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2015017)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坤英;;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及影响因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04期
2 王林松;;论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3期
3 贺桂芬;;攻击行为的心理过程概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春梅;孟爽;;儿童的攻击行为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5 宋宁;;小学生攻击行为之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03期
6 何先友;人类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曾文雄;;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19期
8 杨林福;;学生九种攻击行为的心态[J];云南教育;1992年Z2期
9 曾玲娟;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10 李宏利,宋耀武;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晓君;陈旭;;3-5岁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国红;;精神分裂症患对医护人员的攻击行为特征与防范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梅华;肖爱珍;余爱莲;;住院分裂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攻击行为分析及防范[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雪松;李文姣;;道德推理对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方圣杰;吴晓燕;张林;;暴力线索暴露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周洁;王二平;;群体态度和情绪对群体攻击行为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冯展涛;许昭;;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比赛中攻击行为的归因及行为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马效芝;;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行为的感知、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年
9 王文菊;;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初期攻击行为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邓红欣;张宪宾;;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及护理对策[A];2013年河南省精神科护理危机管理与沟通技巧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翁晖亮;矫治儿童攻击行为[N];健康报;2003年
2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 翁晖亮;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对策[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辽宁省大连市白云幼儿园 孙林林;巧妙化解幼儿的攻击行为[N];中国教育报;2014年
4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位照国 刘铁榜;血色迷雾背后的心理学思考[N];健康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纯 特约记者 班雁萍;半数儿童有攻击倾向[N];健康时报;2004年
6 刘宏伟;安全需要全网监控[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周沛龙;“胖”防火墙也不是万能的[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奇云;狗的性格[N];北京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靳宇倡;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姚秀钰;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燕;暴力线索暴露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D];宁波大学;2012年
2 祖萍;青少年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赵冉然;宁夏生态移民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胡云翔;父母教养方式、观点采择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蕊;初中生交往焦虑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丹;移情训练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潘绍望;中职学校学生攻击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慧;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攻击、友谊质量和人格的关系[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颜慧;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孙新贞;大学生攻击态度和信念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6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9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