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
本文选题:状态移情 + 暴力态度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5期
【摘要】:本研究将移情作为影响个体暴力态度的情境变量,通过对移情的启动来考察状态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实验1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采用暴力IAT的方法考察被试内隐暴力态度的变化;实验2则在移情启动之后,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中的冲动倾向(VIO)考察被试的外显暴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我们没有发现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暴力态度发生显著变化,但经移情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检验后发现,移情的启动减弱了男性被试的外显暴力态度,而对女性被试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情与暴力态度之间不存在内隐联结关系。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一是取决于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过程,二是与个体的特质性移情水平的高低有关。
[Abstract]:In this study, empathy is regarded as a situational variable that influences individual attitude towards violence, and the effect of state empathy on attitude of violence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initiation of empathy. In experiment 1, the change of implicit violent attitud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violent IAT after the emotion transfer of the subjects was initiated, while in experiment 2, after the onset of empathy, the change of implicit violence attitude was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explicit viole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FMMU personality risk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vi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e did not find an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violent attitudes after starting the subjects' emotional shift, but after the interaction test of empathy and gender, we found that, The initiation of empathy weakened the male subjects' attitude towards explicit violence, but had no effect on the female subj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implicit associ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violent attitudes.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violent attitude depends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process at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on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trait empath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0YJA840019)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0SHB003)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治良,,刘素珍,高桦;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杨治良;;内隐攻击性与同情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肖利军;刘旭峰;苗丹民;;青少年暴力犯罪人格问卷的编制[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11期
4 应贤慧;戴春林;;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5 徐德淼;唐日新;解军;;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6 关慕桢;刘旭峰;苗丹民;吕静;洪霞;杨海;;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J];心理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璇;姚荣英;袁长江;李克勤;;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2 方从慧;;内隐攻击性研究进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冯永辉;国内近十年来内隐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雷浩;刘衍玲;;国外青少年学生暴力态度研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周莉莉;;不同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差异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田振华;;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凤兰,郑晓边;人际认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肖利军;刘旭峰;苗丹民;;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性综合评判模型的初步建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9 葛国宏;陈传锋;张红;;注意偏向:抑郁患者的研究证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10 常璞;;竞赛情境启动对运动员攻击性性别差异的内隐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爱国;;竞赛情境攻击性的启动对运动员攻击性性别差异的内隐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津;基于隐性需求的动漫品牌资产形成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5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罗书伟;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禹;不同类型罪犯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的决策功能缺陷[D];西南大学;2011年
2 辛静;论激情犯罪[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陈超;心理距离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夏丹;基于移情量表(BES)中文版的信效度及初步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王琛;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潘威;初中生道德行为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玲;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兴超;道德推脱与员工道德决策的关系[D];山西大学;2011年
9 王辽兵;两类暴力犯共情差异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董振华;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梅;;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究[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江仁宝;激情犯罪的特点与防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4期
3 沈玉忠;;累犯“三振出局”制度之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杨治良,刘素珍,高桦;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郭东;;理性犯罪决策——成本收益模型[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7 宋术;;论激情犯罪的成因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7年05期
8 何贵初;论激情犯罪心理[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9 张文新,管益杰,任朝霞,孙华平,程学超;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聂文军;;同情在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中的作用[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洪丽;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维安 武立东 南开大学管理学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周旅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类型逻辑和总体逻辑理解定量社会学新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2 吴定峰;基于本体的语义搜索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阳毅;中国企业知识领导与员工知识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胡晓娣;知识型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倪昌红;管理者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绩效:制度嵌入及其影响路径[D];吉林大学;2011年
6 原永丹;品牌延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钰;情绪影响决策过程与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晓春;用户对企业信息系统使用的动因研究:高层战略领导的影响机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孙开宏;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取向的预测与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顾慧君;知识工作团队创新的迷失:知识创造过程视角下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斌;华鑫重工组织结构优化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2 陈伟;科研情境下学术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冯俊;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段红艳;旅行社员工满意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燕;情境变量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莹;民营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李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创造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建群;对过错行为的归因对员工检举行为的影响机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孙晓蕾;教练式沟通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徐宇杰;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31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83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