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对个体空间知识获取的影响
本文选题:学习方式 + 空间知识获取 ; 参考:《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类生活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导航寻路等对周边空间环境的探索与学习既是个体的基本生存技能要求,又是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学习方式对空间知识获取的影响,分别讨论二维全局地图在空间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作用,实地交互方式与虚拟交互方式的差异以及虚拟交互方式中是否存在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以此来讨论不同的学习方式对空间知识获取的影响,尝试寻找到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空间环境知识的方式,以期为个体学习新环境提供参考方式。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实验一旨在探究现场学习方式中二维全局地图对于个体获取空间知识的影响,主要比较现场学习和现场辅助二维全局地图两种学习方式对于个体获取空间知识中地标类知识(场景辨认)与构型类知识(方位判断、全局表征及距离感知表征)的影响;实验二对比了实地交互和虚拟交互(不同交互方式)对于个体获取不同空间知识成分的影响,主要比较现场辅助二维全局地图和虚拟街景地图主动探索两种学习方式对于个体获取空间知识中地标类知识(场景辨认)与构型类知识(方位判断、全局表征及距离感知表征)的影响;实验三旨在进一步探究虚拟街景地图学习方式中的主动学习(有交互)与被动学习(无交互)对于个体获取空间知识成分的影响,主要比较虚拟街景地图主动探索和虚拟街景地图被动接受两种学习方式对于个体获取空间知识中地标类知识(场景辨认)与构型类知识(方位判断、全局表征及距离感知表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现场辅助二维全局地图学习方式要优于现场学习方式,二维全局地图对于个体获取空间知识中构型类知识有显著辅助作用。(2)现场辅助二维全局地图学习方式要优于虚拟街景主动探索学习方式,实地现场的交互方式更便于个体学习获取空间知识。(3)虚拟街景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绩效略高于虚拟街景主动探索学习方式,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视频学习方式是潜在的高效学习方式之一。
[Abstract]:Human beings live in time and space,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the surrounding space environment, such as navigation and path finding, are not only the basic survival skills requirements of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dividual's daily lif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style on the acquisi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and to discuss the role of two-dimensional global map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ield and virtual interaction and whether there are more efficient learning methods in virtual interaction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on spati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a more efficient way to learn the knowledge of spac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dividuals to learn new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xperiment one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wo-dimensional global map on individual acquisi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in the field learning style. This paper mainly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field learning and field aided two-dimensional global map on the knowledge of landmarks (scene identifi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azimuth judgment, global representation and distance perception representation) in individual acquisi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Experiment 2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field interaction and virtual interaction (different interaction modes) on individuals'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spatial knowledge components. This paper mainly compares the two learning methods of scene aided global map and virtual streetscape map for individual acquisi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of landmarks (scene identifi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azimuth judgment). Experiment 3 aim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ctive learning (interactive) and passive learning (no interaction) on individual acquisi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in virtual street map learning. Comparing the active exploration of virtual streetscape map with the passive acceptance of virtual streetscape map,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two learning methods: for individuals to acquire spatial knowledge of landmarks (scene identifi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azimuth judgment), Global representation and distance perception represent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Field aided two-dimensional global map learning is superior to field learning. Two-dimensional global map has significant assistant effect on individual acquisition of configuration knowledge in spatial knowledge. (2) Field aided two-dimensional global map learning method is better than virtual street scene active exploration learning method. The interaction mode of field scene is more convenient for individuals to learn and acquire spatial knowledge. 3) the performance of passive acceptance learning mode of virtual street view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ctive exploration learning mode of virtual street view, but the difference is not significant. It shows that video learning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efficient learning method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雅杰;;谈网络时代信息环境与知识获取[J];青年文学家;2010年12期
2 高华;余嘉元;;人工智能中知识获取面临的哲学困境及其未来走向[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小应;陶继忠;欧阳宁;;零件组工艺知识获取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2 朱宏辉;陈定方;;知识获取与知识进化模型[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德政;刘洁卉;;基于图分析的领域知识获取技术[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丁利华;俞金寿;;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知识获取[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5 张杰;张素贞;蒋慰孙;;工业过程的专家知识获取[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陈学光;徐双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获取的海外嵌入权变关系研究模型[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7 赵卫东;李旗号;;知识获取的粗分析方法[A];第十七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0年
8 王科俊;战兴群;金鸿章;李国斌;;故障诊断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中知识获取的实现[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9 温后珍;曾杰;徐小力;;分明矩阵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知识获取中的应用[A];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第十二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尹太举;张昌民;罗喻洁;程钊;尹艳树;;虚拟地质露头:一种全新的地质知识获取及应用技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博;基于情境感知的工程经验知识获取和主动供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锦英;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创新决定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车通;知识探索与知识利用:知识获取和工作组文化的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周圣强;企业创新过程的知识获取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5 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生佳根;基于本体的知识获取、管理和应用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王朝霞;专利知识获取及其支持概念创新设计的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姚瑞;基于资源的创新网络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曾庆田;数学概念的知识获取与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
10 江旭;医院间联盟中的知识获取与伙伴机会主义[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网络环境下知识获取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秋皓;航天一院知识获取体系与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杜翠玲;医学领域知识获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4 孙林;知识获取视角下LS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黄卢宇;关系嵌入、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黄豪杰;外部知识获取、内外研发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熊捷;企业社会资本、技术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8 陆叶;基于语义文法的属性知识获取[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然;面向用户偏好的突发事件知识获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陈晓利;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知识获取效果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931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3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