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关系:自尊和心理弹性的多重中介作用
本文选题:公正世界信念 + 自尊 ; 参考:《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关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成为法学界、心理学界等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抑郁是犯罪青少年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犯罪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愿意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公正世界信念是个体对物理和社会环境的积极感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公正世界信念对犯罪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高公正世界信念的犯罪青少年感知到的司法诉讼程序的公正程度更高,体验到更多的负罪感,在监禁期间表现出较少的违纪行为,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抑郁情绪。本研究从公正世界信念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降低犯罪青少年抑郁水平的保护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徐州市两所看守所内266名犯罪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Dalbert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自尊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考察了犯罪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以及公正世界信念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影响抑郁的内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犯罪青少年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在成长环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在成长环境、有无前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在文化程度、有无前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抑郁在文化程度、年龄、有无前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心理弹性、抑郁都存在显著相关。(3)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4)自尊在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5)心理弹性在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6)在公正世界信念影响抑郁的过程中,自尊和心理弹性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即公正世界信念通过自尊影响心理弹性,进而影响抑郁。
[Abstract]: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Depression is the main emotional problem faced by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delinqu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adolescents.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means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just. In this world, people deserve what they deserve, and what they get is what they deserve. Belief in the just world is a positive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as an important adaptive function.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juvenile delinquents, who have a higher sense of justice in judicial proceedings, experience more guilt, and show fewer disciplinary violations during their incarceration. Can better deal with their own depression. In this study, the protective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reduction in juvenile delinquent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 world belief. In this study, 266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two detention centers in Xuzhou City were studied. The subjects were Dalbert Fair World belief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air world beliefs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fair world beliefs influencing depression through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general just world beliefs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individual just world belief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belief in the just world, in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in the growth environment, in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criminal record, in the degree of mental resilience, in the education level, in whether there is a criminal record, in the depression in the education level, in the age, in the education level, in the ag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criminal record. (2) belief and self-esteem in the just worl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depression. (3) Fair world belief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4) Self-esteem plays a part of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just world beliefs and depression. 5) resilience between just world beliefs and de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luencing depression by faith in the just world, Self-esteem and mental resilience act as a chain intermediary, that is, belief in the just world influences mental resilience through self-esteem, and then affects depression.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增强心理弹性——放得下[J];青海科技;2001年04期
2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许文英;;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与提升[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4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7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8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9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10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87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98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