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发布时间:2018-07-01 16:19

  本文选题:亲社会行为 + 情绪共情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2期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使他人获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脑岛等脑区的激活与消极情绪体验有关,是情绪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颞顶联合区等脑区参与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个体选择有效方式帮助别人。女性在共情时激活额下回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而男性在共情时激活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有关的脑区,这为男女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未来研究应完善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脑区功能的解释,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病理学研究考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Abstract]: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ose behaviors that benefit others. These behaviors have important evolutiona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prosocial behavior, empathy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activation of brain areas such as cerebral islands is related to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which is the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empath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al motivation, and the involvement of brain areas such as the temporal parietal reg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is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ve empathy. It helps individuals to choos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others. The activation of emotional brain regions such as inferior frontal gyrus in empathy in females and cognitive areas in temporoparietal joint areas in men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perfect the explanation of brain function related to prosocial behavior, synthesize many kind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ts neural basis in combination with pathological stud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19000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JYA003)
【分类号】:B84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振红;李伟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2 朱止丰;白丽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4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5 丁芳;郭勇;;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6 崔芳;南云;罗跃嘉;;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7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8 寇_g,徐华女;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J];心理学探新;2005年03期

9 潘彦谷;刘衍玲;马建苓;冉光明;雷浩;;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龙飞;史振磊;;组织公民行为的生成机制及诱发策略[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寇_g;;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4 王丹;梁贤英;许远理;;情绪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袁晓琳;;霍夫曼移情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6 戴海波;杨惠;;论恐惧诉求在建构公益广告情境中的运用[J];传媒观察;2011年08期

7 翟慎娟;郑淑杰;王玲玉;权子雯;;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关系[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王丽;;灾难信息传播与社会救助行为的唤起[J];东南传播;2009年06期

9 何章艳;;移情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概述[J];大众科技;2011年03期

10 魏薇;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情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晔;师生信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9 陈顺森;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晓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朱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及不同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自臻;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5 蒋柳;培育听障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干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宋平;共情对反应性攻击影响的ERP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海丽;家族企业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D];暨南大学;2011年

9 梁嘉歆;社会群体知觉与共情对助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2 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4 杨兴鹏;;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黄寒英;;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及干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6 曾屹丹,邓廷学;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侯广艳;;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丁芳;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张凯;杨立强;;国内外关于移情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芳,庞维国;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心理学动态;1997年04期

2 李玉苹;;青少年为何丧失“亲社会行为”[J];心理世界;2002年10期

3 廖策权;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3期

5 万增奎;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6 侯积良;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1990年02期

7 李红霞,彭阳,,崔雅芬;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调查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年04期

8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1年02期

9 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10 张洪敏;;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思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晓东;;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对心理层面的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程峗;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景欣;张文新;;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宏利;张雷;;严厉型父母教养与同伴接受和亲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上(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海神号》:人在灾难中会暴露本性[N];北京科技报;2006年

3 陈劲邋梁英;公众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倩;网络环境中利他惩罚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劲松;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婵;青少年积极品质的成分、测量及其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7 杨洁敏;主客体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8 杨青松;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莉;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及不同情境下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4 蒋柳;培育听障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干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班兰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龚涛;大学生的捐助行为及其与人格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睿;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雪莲;3-5岁朝鲜族幼儿亲社会行为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苏中红;利用动画片对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8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88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b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