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30 19:26
【摘要】: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特征、运用目的分层抽样筛选出9名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Nvivo8.0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集中在发生新的可能、个人力量增强、人生哲学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有积极转变四个方面,利他行为与精神改变并不明显。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存在个体差异,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拥有更多的保护性因子和较少危险性因子,其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变化相对更多。结论: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有其独特性。心理复原力对灾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过去的积极经验和对事件的积极反思及行为可促进个体创伤后成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an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post-traumatic growth. Methods: 46 loc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experienced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D-RISC recovery strength scale and PGTI posttraumatic growth scale for 2.5 years. Objective to select 9 typical cases for in-depth interview by stratified sampling and analyze them by using Nvivo8.0 software. Results: the connotation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disaster area was concentrated on four aspects: the emergence of new possibilities, the enhancement of personal strength, the positive change of life philosophy and the cognition of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spiritual change were not obvious. There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disaster areas. Individuals with hig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ve more protective factors and less risk facto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nges after trauma are more. Conclusion: the connotation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disaster area has its uniqueness. Resili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individuals, and past positive experience, positive reflection on events and behavior can promote post-traumatic growth.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攀枝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分类号】:B845.67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梦霞;董朝辉;谭水桃;;中学生心理复原力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雷鸣;戴艳;;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内外保护因子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琛;戴艳;雷鸣;;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徐祥刚;高翔;;空中交通管制学员心理复原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戴艳;雷鸣;邹晓丹;梁悦;刘卡静;;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戴艳;谢珏涵;;震后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学习倦怠、心理复原力、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卡静;戴艳;雷鸣;;贫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高翔;徐祥刚;;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学员心理复原力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雷鸣;戴艳;朱珊珊;张庆林;;贫困大学生复原强型人格及其核心特质的中介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戴艳;李仁莉;;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追踪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大学生“三病症”大会诊[N];黑龙江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艳丽;影响震后羌族心理复原力的文化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婷;中学生心理复原力在同伴不良对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及对教育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欧莹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4 史正果;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复原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廖伟芳;贵州省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贵阳医学院;2015年

7 钟蒙辛;志愿者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安采华;胃癌术后患者压力、心理复原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9 韩玉珠;儿童虐待、心理复原力、应对方式及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10 闵达珍;儿童虐待、心理复原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14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214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