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替代掩蔽的发生机制:单一客体变形或两客体干扰?
发布时间:2018-11-04 08:44
【摘要】:在视觉研究领域中,视觉掩蔽既作为研究意识的工具、也作为一种视觉现象被研究。客体替代掩蔽是由Enns和Di Lollo在1997年首次发现的新型视觉掩蔽,与传统的视觉掩蔽不同,在这种范式中,仅由四个点构成的掩蔽物只要延迟消失就可以起到掩蔽作用。近年来对客体替代掩蔽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工具性作用、发生机制等。尤其是客体替代掩蔽的发生机制,众多学者通过行为实验、电生理实验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但是说法不一,如重进入处理模型、前馈模型、注意阀门模型等等。本研究着重对客体更新理论与两客体干扰理论进行探讨,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对客体替代掩蔽发生机制的争论,究竟是客体更新理论中单一客体变形机制还是两客体干扰机制的解释力更强。 本研究包含三个实验,实验一参照Lleras和Moore2003的研究中的实验二,掩蔽阵列相对于搜寻阵列发生位移,通过控制搜寻阵列与掩蔽阵列之间的ISI(刺激间时间间隔)来实现二者之间的似动知觉,以探究掩蔽阵列与搜寻阵列在不占用同一空间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构建似动知觉是否依然能出现客体替代掩蔽。结果证实,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当ISI为30ms时,捕获到了客体替代掩蔽,当ISI增加为220ms时,客体替代掩蔽效应消失。实验结果支持了客体更新理论中单一客体变形的机制,似动知觉的构建连结了搜寻阵列与掩蔽阵列二者的同一客体身份。 实验二修复了实验一的不足,将搜寻阵列与掩蔽阵列之间的ISI调整为0ms,在此基础上探究掩蔽阵列的位移对客体替代掩蔽效应的影响,为使研究全面,增加了掩蔽阵列位移朝内、不发生位移两种条件,即掩蔽阵列在搜寻阵列消失后,出现在半径更大的圆圈、更小的圆圈、与搜寻阵列位置相同三种条件。结果发现,把ISI调整为0ms破坏似动知觉后,依然能够捕获到强劲的掩蔽效果,且掩蔽阵列是否位移、位移的朝向并不影响掩蔽效应的强度,三种条件下的掩蔽效应之间差异不显著。客体更新理论中单一客体变形机制不能很好的解释实验二得到的结果,而两客体干扰理论的解释力更强。 实验三在保持实验一、二中掩蔽阵列位移的基础上,通过对掩蔽物的颜色改变实现了掩蔽阵列与目标物的表征个体化,以探究个体化两客体表征后对客体替代掩蔽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尽管用颜色区分开目标项目与掩蔽项目的表征,依然能够捕获到掩蔽效应。两客体干扰理论比客体更新理论的单一客体变形机制更具解释力,即个体化的两表征由于对注意资源的竞争,后出现的表征干扰了先出现的表征信息加工,因此导致掩蔽发生。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客体替代掩蔽的发生机制中除了图像水平的干扰,确实存在客体水平的干扰,且客体水平的干扰起的作用较大。(2)客体替代掩蔽客体水平的发生机制中,除了客体更新理论所提出的单一客体变形机制,两客体干扰的机制是确实存在的。(3)在当前实验背景下,研究整体支持两客体干扰理论,在客体水平,,客体替代掩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目标物与掩蔽物之间各自的客体表征对注意资源的竞争所导致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2
本文编号:230931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勤勤;马富强;;似动现象对于动知觉认识的启示[J];心智与计算;2009年02期
2 陈斌;高闯;王建中;;视觉掩蔽研究现状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3 杨立状;邵志芳;;客体替代掩蔽:视觉后向掩蔽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2309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309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