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睡眠对主动遗忘效应的影响:来自行为学与fMRI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9-04-25 08:46
【摘要】:前人研究表明,主动遗忘是通过执行控制系统地对记忆相关区域产生抑制作用的。并且,睡眠有利于记忆的巩固,可以促进记忆从海马到新皮层的存储和转移。针对以上的两种研究成果,如果我们想要开展与主动遗忘相关的时间或昼夜节律研究,睡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鉴于目前研究对睡眠和主动遗忘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定论,且主动遗忘机制能否对经历睡眠巩固之后的记忆起作用还不得而知,进一步地,睡眠将会给主动遗忘的神经机制带来怎样的变化也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采用Think/No-Think(TNT)范式对睡眠相关的主动遗忘进行研究。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分别从行为和脑成像角度对昼夜节律对主动遗忘效应的影响,尤其是睡眠的影响,进行探讨。其中,研究一旨在探究昼夜节律问卷得分与TNT范式行为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二则通过对比实验,详细对比了夜间睡眠和日间清醒两种时间间隔对后续主动遗忘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提出了两点假设:1.睡眠有利于遗忘。众所周知,睡眠期间是人类各项身体机能的集中恢复期,有研究证明睡眠对于大脑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毒素有清理功能。因此,我们假定睡眠有助于个体执行控制能力的恢复,经历睡眠之后,次日清晨或上午的执行控制能力应该表现为更强,有利于主动遗忘的成功产生。首先,在行为上,主动遗忘的成功与否可能对应了睡眠组和清醒组记忆成绩的分离,具体表现在,睡眠组能够观察到显著的主动遗忘效应,而清醒组则不发生。其次,考虑到潜在神经机制层面,睡眠组可能会比清醒组占用更多的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激活,对应区域的激活强度也更大。2.睡眠不利于遗忘。根据睡眠对记忆巩固的有利影响,尤其是SWS睡眠对陈述性记忆的巩固作用,睡眠组记忆能够得到更好的存储。在后续的主动遗忘过程中,更好的记忆存储意味着被试需要遭受更强的记忆闯入的干扰,因而睡眠组相比清醒组主动遗忘较难发生。以上两种假设是根据睡眠的不同作用推断出的两种可能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客观上的矛盾性,因此,睡眠究竟对主动遗忘效应和机制的影响如何,还有待实验的进一步检验。该实验设计旨在解决睡眠对主动遗忘影响的矛盾命题。研究一采集了15名健康大学生被试的昼夜节律问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self-assessment,MEQ-SA)得分以及TNT行为成绩,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二采用2(分组:清醒组、睡眠组)x3(条件:想、不想和基线)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共有40名健康大学生参加了该实验。实验任务需要分两次完成:首先,被试第一次来到实验室需要学习一组词对(包含64个词语配对),并通过“测试-反馈”训练达到50%及以上的回忆正确率,然后进行第一次前测(pretest0,pre0)。其次,被试第二次来到实验室,我们会再一次测试其词对回忆情况(pretest1,pre1)。然后执行实验的关键部分——TNT阶段,又分为练习和正式两部分。练习主要用于熟悉实验流程。在正式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在意识层面对应不同颜色的提示线索完成三种任务:当看到伴随红色框呈现的提示词时,被试需要尽最大努力停止对目标项的提取,并且保持这种停止提取和抑制的状态直到下一个试次来临(No_Think/NT试次,又称抑制条件);当看到伴随绿色框呈现的提示词时,被试需要提取目标项,不论之前是否已经学会,都要努力去回想与提示词相联系的目标记忆(Think/T试次,又称回想条件);当矩形框的颜色为灰色时,被试不需要做任何特定的操作,只需被动的看呈现在屏幕上的词语,并保持对屏幕上刺激的注意力集中即可(Baseline/B试次,又称视觉基线)。与此同时,我们使用fMRI来记录TNT期间被试大脑的活动情况。研究一的行为结果表明,昼夜节律与主动遗忘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所包含的被试并不具有昼夜节律的典型性有关。TNT范式下主动遗忘的行为结果具有主动遗忘的显著性趋势(NTB),由于行为实验的被试量较少,预期后续通过增加被试量可以得出显著的主动遗忘效应。研究二的行为结果表明:1.睡眠有助于记忆巩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学习后经历10小时间隔,睡眠组被试的词对回忆率显著高于清醒组,直接证明了睡眠对记忆具有巩固效应;另一方面,对比pre1与pre0的记忆表现可知,清醒组的回忆率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而睡眠组变化不大,说明清醒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记忆衰退,间接印证了睡眠对记忆的巩固作用。2.仅睡眠组存在显著的主动遗忘效应,支持假设一。根据两组在后测中的记忆成绩,我们在且仅在睡眠组观察到了显著的主动遗忘效应;清醒组虽然也有一定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此外,脑成像的分析发现,在睡眠组和清醒组都能观察到前额叶的正激活,以及海马、顶叶、颞叶等记忆相关区域的负激活,但两组并不存在激活差异显著的脑区。该研究的结果支持睡眠有利于遗忘假设,表明主动遗忘的执行控制机制对睡眠巩固后的记忆也能起作用,因此,主动遗忘可以适用于经历睡眠巩固的长时记忆。总之,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三个重要启示:第一,在行为层面,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在TNT范式下主动遗忘效应(NTB)能够成功发生的前人结论。并且,在神经影像学层面,我们也发现自上而下的抑制控制不仅会对海马依赖性记忆产生抑制,而且可以对更广泛的记忆存储区域和神经环路施加抑制的影响。第二,记忆可以从整晚的夜间睡眠中获益。根据睡眠组较好的记忆保持,我们可以得出:记忆的巩固,尤其是语义记忆的系统巩固,可能在一晚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发生效用,这种记忆巩固的发生与睡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睡眠有利于主动遗忘效应的发生。经历睡眠巩固的记忆可以在更高的基线水平上发生遗忘,并且这种遗忘与清醒组相比效果更强,完成记忆主动遗忘所需的自上而下控制机制的占用率更低(体现为激活区域较少,激活强度较低)。这意味着,睡眠之后主动遗忘可以更有效的发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烨;;科教片《昼夜节律》创作谈[J];电影艺术;1993年04期

2 刘世熠,陈铭,章懿,张文远,戴秀菊;年轻成年人昼夜体温“钟”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3年03期

3 李昕;;医学德语阅读[J];德国医学;2000年01期

4 赵敬国;昼夜节律对定量负荷时心率反应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1997年04期

5 孙宏;;对生物医学时间观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1991年11期

6 吴文峰,曾垂凯,卢永彪;多重任务中的执行控制加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周晓林;执行控制:一个具有广阔理论前途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8 史艺荃,周晓林;执行控制研究的重要范式——任务切换[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9 魏勇刚,李红;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张绍君;余林;;心智游移产生机制:执行功能还是执行失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祥;;辐射对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段长农;胡剑北;;胃肠道功能的昼夜节律研究[A];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谭宁;李晓艳;吴莹;;温度对果蝇昼夜节律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 & 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简坤林;孙学川;宋开源;王玉学;陈德平;王向方;;择时运动对军人血浆褪黑激素昼夜节律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杨华;连祥霖;;盲人肾功能昼夜节律的观察[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莹;郑明银;;数学建模在昼夜节律生物钟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吴曦;刘志玮;时广森;邢丽娟;王晓翰;谷习文;曲志鹏;董珍;熊静;高翔;张辰宇;徐璎;;昼夜节律影响心脏功能[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简坤林;徐莹;王向前;刘莉;;坑道作业人员免疫系统昼夜节律及调整的研究[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Edmunds;;分子钟间的信号转导:昼夜节律振荡器对细胞分裂周期的调控[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左晓虹;陈彪;;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血压是影响生理昼夜节律重要因素[N];健康报;2007年

2 李晓康;如果没有光 人体的昼夜节律是25小时[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航空医学教授 孙学军;肠道菌群也要“倒时差”[N];北京科技报;2014年

4 魏开敏;按昼夜节律服用心血管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张荔子;艾滋病毒能引起神经功能障碍[N];健康报;2004年

6 冯卫东;生物钟与新陈代谢分子关联查明[N];科技日报;2008年

7 蒲昭和;按人体节律给药 提高治癌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沈羡云;地上一天天上16日[N];中国航天报;2004年

9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苏寿堂;预算的执行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生物节律紊乱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李东朋;昼夜节律紊乱对大鼠脑损伤病理改变及NGF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李元民;冠心病患者RDW与心电参数昼夜节律改变的关系及EPO调节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孟德欣;缰核在视交叉上核—松果体昼夜节律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瑞雨;慢性肾脏病大鼠尿钠昼夜节律紊乱的时间生物学机制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谭忠林;抑郁症5-羟色胺系统及外周激素昼夜节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许顺良;微RNA通过脆性X智力迟滞蛋白(FMRP)介导途径调控昼夜节律和控制干细胞命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艳红;健康豚鼠心室肌细胞β受体激活调控IKr电流的昼夜节律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9 邓远平;基于展开反应机制的计算机化自适应人格测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亮;客体操作场景中动作观察对客体可供性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孟颖;睡眠对主动遗忘效应的影响:来自行为学与fMRI的证据[D];西南大学;2017年

2 孟衫衫;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昼夜节律调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金鹏;褪黑素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4 周江燕;抗抑郁治疗对抑郁症昼夜节律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恒江;家蚕生物钟负反馈环路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亚辉;慢性可卡因戒断大鼠稽延性症状变化及其与海马GSK3 β介导的昼夜节律基因bmal1表达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7 叶华;钟基因Per1、Per2及肿瘤相关基因在金黄地鼠颊癌不同阶段昼夜节律改变[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谭雪梅;生物钟基因Per1、Per2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口腔颊粘膜癌变不同阶段昼夜节律表达改变的动态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婧;针刺跷脉对失眠大鼠昼夜节律及5-HT、NE、IL-1β含量的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徐云云;海马内注射Exendin-4改善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小鼠昼夜节律紊乱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64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464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a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