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善良人格特质与善—报因果认知及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22:18
【摘要】:自古以来,“善”这个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推崇的一种道德行为,同时,善良人格特质也是中国人人格的一个特有维度。那么个体的善良人格特质水平是否影响不同“善”—“报”因果类型的认知加工方式呢?个体层面的积极道德自我知觉启动和人际层面的亲密关系启动是否都对道德行为有促进作用呢?本研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使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对被试群体的善良人格维度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从中筛选出善良人格特质的高、低两个水平参加下一步的实验。第二部分研究使用Eyelink1000plus眼动仪考察了善良人格特质、个体层面的积极道德自我认知启动对四种“善”—“报”因果类型即“善有善报”、“伪善”、“道义”和“善有恶报”主题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时的认知加工方式和特点,研究发现:1.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积极的道德自我知觉启动使被试对“善有善报”、“道义”这样具有道德性的行为结果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道德净化”效应主要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从信息加工的全过程来看,积极的道德自我知觉启动使被试在阅读“善有善报”、“道义”这样具有道德性行为材料时的认知负荷更大,而对“伪善”、“善有恶报”这类缺乏道德性结果的认知负荷减小,即更倾向使人做出不道德行为,表现出了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2.善良特质在不同“善”—“报”因果类型的认知评价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善有善报”和“善有恶报”这两种结果类型下。与低善良被试相比,高善良被试更加认同“善”—“善报”的因果关系,而对于“善举”产生的“恶报”也能做到“一视同仁”;低善良被试更加看重“善”和“报”的对等性,更期待善行产生积极结果。第三部分的研究从人际层面出发,通过行为和眼动两方面数据结果,考察了善良人格特质和人际层面的亲密关系启动与个体内隐利他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低善良特质水平的被试,高善良特质水平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内隐利他行为倾向。2.人际层面积极的亲密关系启动对会使个体产生更高的内隐利他行为倾向。
【图文】:

道德自我,阅读时间,知觉,伪善


图 1 不启动积极道德自我知觉条件下的兴趣区第一遍阅读时间在启动被试积极道德自我知觉的情况下,,伪善条件下的的第一遍阅读时690.30, SE=161.03)显著长于善有善报条件下的第一遍阅读时

道德自我,阅读时间,知觉


启动积极道德自我知觉条件下的兴趣区第一遍阅读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谷;周晖;丁如一;;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年06期

2 闫国利;熊建萍;臧传丽;余莉莉;崔磊;白学军;;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4期

3 杨文;阴国恩;肖艳丽;王正光;;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6期

4 董海滨;;善有善报——“善”(kindness)在美国的人际传播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王娜;;中国人人格特质结构对合作的影响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2期

6 陈莉;;爱情嫉妒与中国人人格特质及其嫉妒反应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年04期

7 童永胜;王登峰;李建平;程爱丽;;应对倾向在人格与心身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8 程立涛;乔荣生;;现代性与“陌生人伦理”[J];伦理学研究;2010年01期

9 吕超;莫雷;伍丽梅;;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在文本阅读中的激活强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1期

10 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志洪;道德自我调节:补偿性还是一致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邹雯;道德自我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娟;关系与利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0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670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