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道德推脱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及其脑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2:44
【摘要】:攻击行为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反社会行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伤害。因此,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通常,根据攻击行为的起因和外在表现,研究者将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指行为者在未受到激惹和负性情绪唤起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击,通常是由工具性动机驱动,经过了个人的理性思考和道德许可后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或利益,无论这个目标是有关物质获利的,还是有关获得社会地位的。例如,抢劫、校园欺凌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属于主动性攻击行为。对主动性攻击行为的研究将对社会的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十分有意义。作为主动性攻击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对于主动性攻击的产生十分重要。具体来说,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对道德推脱与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将帮助我们明确主动性攻击发生过程的道德机制,为减少主动性攻击行为提供可能的道德领域的路径。但是,目前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问卷测量,缺乏使用实验法验证道德推脱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将结合两者特点,使用道德推脱的疼痛-获得任务,探究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道德推脱的脑机制还尚不明确,而探究其脑机制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推脱和主动性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将使用MRI技术来探究道德推脱的脑机制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基于疼痛-获得任务,结合主动性攻击的特点,我们改编出了道德推脱的疼痛-获得任务,用来测量主动性攻击水平,并对道德推脱水平进行操纵。基于实验任务的行为结果,我们进行了fMRI实验任务,对实验室情境下的道德推脱过程中脑区的激活及其与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除此之外,我们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推脱和主动性攻击与大脑结构的关系,因此,我们进一步使用道德推脱问卷分数与大脑灰质结构做全脑相关,并建立脑-道德推脱-主动攻击的中介模型,以探究三者之间可能的关系。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计划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进行了道德推脱的个体是否会比控制组个体进行更多的主动性攻击行为,即确定道德推脱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一);(2)实验室情境下的道德推脱过程激活的关键脑区有哪些,这些脑激活是否可以预测主动性攻击行为(研究二);日常情境中的道德推脱行为和大脑灰质结构有何关系,日常情境中的道德推脱水平是否在大脑灰质结构和主动性攻击水平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研究三)。本研究共包含三个子研究。研究一通过道德推脱的伤害-获得任务,对状态性道德推脱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该研究有效参与者65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45人,年龄范围18至25岁。在研究一中,使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对道德推脱水平进行操纵,以探索其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对实验组的个体进行道德推脱引导后,其道德推脱水平显著大于控制组,同时实验组的主动性攻击水平也显著大于控制组。研究二采用了与研究一相似的研究方法,以便进一步验证研究一的结论,同时使用fMRI技术对个体道德推脱过程的脑激活机制及其对主动性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二中有效参与者共58名(与研究一中参与者不重复),其中男性23名,女性35名,年龄范围19至23岁。在本研究中,其行为结果与研究一相一致,对实验组的个体进行道德推脱引导后,其道德推脱水平显著大于控制组,同时实验组的主动性攻击水平也显著大于控制组。此外,基于基线的道德推脱脑区激活显示,左侧背内侧前额叶在道德推脱过程中显著激活,同时,该脑区的激活水平与主动性攻击行为呈现边缘显著正相关(r=0.371,p=0.057)。研究三使用了主动性攻击分量表和班杜拉的道德推脱问卷测量了参与者的两种行为水平,其分数代表了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倾向。我们使用道德推脱问卷分数与大脑灰质结构做全脑相关,并建立了脑-道德推脱-主动攻击的中介模型。研究三中有效参与者共280名,其中男性123人,女性157人,年龄范围17-33岁。全脑灰质密度相关分析显示,参与者的道德推脱水平与左侧背内侧前额叶的密度正相关,和左侧楔前叶的密度负相关。此外,左侧背内侧前额叶的灰质密度水平和主动性攻击显著正相关,并且道德推脱水平完全中介左侧背内侧前额叶与主动性攻击水平的关系。综合两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一和研究二的行为结果显示,道德推脱水平的增加会增加主动性攻击水平,使用实验法确定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2)研究二和研究三的脑成像结果显示,不管在实验情景还是日常情景中,左侧背内侧前额叶都是道德推脱的关键脑区,并且可以通过预测道德推脱行为进而预测个体的主动性攻击行为。
【图文】:

流程图,流程图,句子


如:86%的人同意(每个百分比都在 70%以上),以达到从众引导的效果。接着参与者进行电击选择,在这一屏,参与者选择是否给对方施加电击,电击选项用“ ”符号表示,不电击选项用“ ”符号表示,为了不使他们形成按键定势,“ ”或“ ”的左右位置在每一轮中随机呈现,位置在左边的选项对应键盘上的数字 1 键,位置在右边的选项对应键盘上的数字 3 键。此外,在该屏我们将显示本轮选择电击将获得的金额(1-1.5 元)。练习实验包括 4 个试次,为了避免练习实验提前进行引导,练习实验的每个试次都呈现中性句子。正式实验共包含 45 个试次,共 15 个句子,每个句子随机呈现 3 次。实验中使用到的记忆材料采用以下方法获得:首先,查阅道德推脱相关文献,确定其定义及理论基础,并参照已有的道德推脱问卷和公民道德推脱问卷,进一步结合本研究的情境因素,初步编写了引导材料。中性句材料则是结合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情境进行编写。随后,我们邀请30 名大学生参与预实验,实验后对他们进行访谈,删除多数参与者非常不同意的句子以及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并确保两组的句子回忆率无明显差异,以免材料的记忆难度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最后,请专家及 12 名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建议指导,讨论确定出 30 句记忆材料(道德推脱句、中性句各 15 句)。单个试次的流程参见图 1。3-5s

电刺激,参与者,角色


推脱水平有无差异。题目要求参与者回答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选择电击的原因与这 8 个句子的符合程度。例如:电击不会对角色 B 造成什么伤害。该问卷采用 6 点评分(1=极不符合,6=极其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参与者在实验中的状态道德推脱水平越高;反之,得分越低表明在实验中的状态道德推脱水平越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 0.79。2.2.3 实验流程参与者来到行为实验室后,首先,进行电刺激疼痛感觉测量,用标准程序确定每个参与者对传递到左手腕的电击刺激的疼痛强度的感受,这个操作使我们能够匹配所有参与者对电击的主观强度,最终,参与者评出对于他们来说 0-10 等级的电击强度(0=没有感觉的,10=一接触就受不了),电刺激程度表见图 2。电刺激测量结束后,参与者将被告知,,强度 9 将作为角色 B 将要接受的电击强度,角色 B 接受电击的时间长度为角色 A 选择电击的次数乘以 3 秒(如:最终抽到的 3 轮中,角色 A 有 2 轮选的是电击选项,那么角色 B 要接受 2*3=6 秒的、程度为 9 的电击惩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来青;;审时度势 运筹帷幄——毛主席亲笔起草解放青岛的电令[J];党员干部之友;2017年04期

2 王佳波;李元凤;;国外关于置换性攻击的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3年01期

3 王伟;辛志勇;;国外儿童关系性攻击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新进展[J];医学与哲学(A);2013年01期

4 陈英和,崔艳丽,耿柳娜;关于"关系性攻击"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5 杨欣,董悦,廖秦平;性攻击和性虐待的妇产科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年03期

6 胡健;性攻击受害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处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年05期

7 罗小年;;100名住院病人被攻击的经历[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年03期

8 张艾莲;;外汇市场投机性攻击压力的跨国比较[J];经济学家;2014年05期

9 周松青;;选择性攻击视角下群体性事件干预的方法论探析[J];学术论坛;2012年10期

10 埭叟;;植物的报复性攻击[J];民防苑;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丛;张文新;王美萍;曹衍淼;陈光辉;;儿童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遗传基础比较[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屈远;胡华;雷莉;陈力学;秦光成;王勇;;丰富环境对普通攻击和病理性攻击大鼠行为学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时间、阶段与选择性攻击[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新鹏;王朔中;周振宇;;对于抗敏感性攻击水印的强化攻击[A];第七届全国信息隐藏暨多媒体信息安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波;王绍坤;;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青少年自主神经活动差异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朱文凤;肖明岳;张秦;弓鑫钰;陈允丽;曹q

本文编号:2699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699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e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