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神经质人格与认知加工偏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1:59
【摘要】:近年来,关于人格特质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已有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神经质是人格中被研究最多的特质之一,用以衡量情绪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已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神经质个体容易发生负性情绪障碍,但以往研究更多将焦点放在人格和注意加工的方向上。为了深刻的认识人格与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用以调节、干预和纠正负性情绪障碍,本研究围绕注意、记忆和解释加工,对神经质人格的认知加工阶段进行整合性的研究,试图探究神经质个体的认知加工偏向特点。为考察不同神经质水平(高、低神经质水平)对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和中性词汇的注意加工特点,研究一采用情绪Stroop的实验范式,选取不同效价的情绪词汇,比较高低神经质个体对三类词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神经质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发现高神经质组对消极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神经质组,高神经质组在对消极词汇的反应上占据了更多的注意资源,表明了高神经质组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相反的是,低神经质组对积极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神经质组,表明低神经质组对正性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偏向。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采用自由回忆的任务,来考察不同神经质水平是否对不同效价的词汇存在记忆偏向。结果发现不同神经质水平均倾向于回忆情绪词汇。具体来讲,与低神经质组相比,高神经质组倾向于回忆消极词汇,体现出对消极词汇的记忆偏向;与高神经质组相比,低神经质组倾向于回忆积极词汇,表现出对积极词汇的记忆偏向。研究三采用解释偏向问卷,考察不同神经质水平是否对模棱两可的情境存在离线的解释偏向,并加入社交、非社交的因素。结果发现在社交与非社交情境下,相比低神经质个体,高神经质个体更易将模棱两可的信息解释为消极信息,说明高神经质个体存在负性的解释偏向;相反的是,低神经质个体对模棱两可的情境存在正性的解释偏向。研究四采用反应时范式,考察不同的神经质水平的即时解释偏向特点,并加入自我、非自我的因素。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自我信息或是他人信息呈现的条件下,高神经质个体更易认可更多的消极解释和更少的积极解释,这表明高神经质个体的负性解释偏向不仅存在于自我信息相关的情境中,也存在于他人信息相关的情境中。结论:高神经质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加工偏向、记忆加工偏向和解释加工偏向,低神经质个体对正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加工偏向、记忆加工偏向和解释加工偏向。
【图文】:

实验流程,神经质


图 3.1 实验流程图计分析件将数据合并,根据高低神经质组在情绪 Stroop多而正确率在 90%以下的被试数据,最终高神经他们在积极、消极和中性选项上的正确反应的反 高低神经质组对不同词汇类型反应时的得分及标准差 积极词(ms) 消极词(ms) 中质组 545.37±82.15 595.40±86.69 542质组 587.00±61.73 545.30±50.48 544低神经质组)×3(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中性词汇内词语类型主效应差异显著(F(2,116)=22.90,p<0

实验流程


组、低神经质组)×2(第二人称、第三人称)×3(高低为组间变量,,人称类型和解释类型为组内变实验的因变量。序图 6.1 所示。实验安排在单独的实验室内,要求 E-prime 2.0 程序在计算机上呈现,要求被试坐姿阅读实验指导语,正式实验开始时首先在屏幕中呈现时间为 500ms;随后随机呈现每一个模棱两个事件的文字描述,并将自己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阅读完并理解含糊事件,以反应。正式实验时,首先在计算机中呈现模棱两呈现时间。在含糊事件消失后呈现代表积极或消于其对含糊事件的解释。被试对其进行按键反应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信息随机呈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静;胡金生;;消极情绪对优势认知加工的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2 杨华;;从认知加工思维看中考复习的新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11期

3 李卫君;张晶晶;杨玉芳;;对比焦点的认知加工及其与重读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7年09期

4 钟毅平;谭千保;;自我认知加工的系统独立观及其面临的质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5 王永德;评述基于认知加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6 严磊;佐斌;吴漾;;情感一致性及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6年06期

7 马yN晨;黎艳;聂衍刚;;不同自我和谐水平青少年的认知加工偏向[J];心理学探新;2017年05期

8 张晓旭;朱海雪;;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7期

9 张红欣;;二语习得的认知加工范式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岑延远,郑雪;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华;张索玲;张旭;刘红敏;;青少年自尊发展研究——结构、特点与认知加工偏向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慧芳;方平;何爽;张克顺;;情绪评价对个体认知加工方式选择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魏义梅;;反应竞争:污染认知加工反应时测量的因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游旭群;杨治良;;视觉空间关系识别中的认知加工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陈p苤

本文编号:2700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00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