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社会互动情景下群体内疚的心理和神经基础

发布时间:2020-06-07 03:09
【摘要】:内疚是指具有道德动机的个体意识到自己处于道德上不可接受的状态时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内疚可分为个体内疚和群体内疚:个体内疚是指当个体意识到自身行为违反社会准则且自己需要承担客观责任时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群体内疚指当个体无需承担客观责任时,因其所认同的群体中他人的道德违反行为而体验到的内疚情绪。群际情感理论(Intergroup emotions theory)认为,基于群体身份而获得的情感(如群体内疚)和与之对应的个体情感(如个体内疚)可能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神经基础。个体内疚产生于个体在伤害行为中感知到的责任感;与此类似,群体内疚产生于个体从其群体身份中继承而来的责任感,虽然个体自身对伤害行为并不负有直接责任。情绪展示假说(Emotion display hypothesis)则认为,在群体情景下,个体并不会为群体内他人的伤害行为感到内疚,其外显的内疚情绪表达只是为了符合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因此,群体内疚和个体内疚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神经基础。虽然以往研究关注了个体内疚的心理与神经基础,但针对群体内疚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几点局限:(1)多采用基于历史事件的情景想象范式,而非真实的社会互动,因而情绪体验缺乏真实性;(2)对某些特定人群(如历史上曾伤害过其他族群的民族后代)进行研究,其结论或有失一般性;(3)对群体内疚的测量没有控制可能的混淆因素,如被试对受害者的共情等;(4)研究范式存在局限,难以用于探讨群体内疚的神经基础。针对以往研究局限,本研究自主开发群体社会互动范式,实时诱发群体和个体内疚,并结合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手段,考察群体内疚的心理与神经基础及其与个体内疚的异同,为区分群体情感理论和情绪展示假说提供证据。研究一(实验一、二、三)利用自主开发的群体社会互动范式,考察群体内疚心理和神经基础及其与个体内疚的异同。该范式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建立阶段:被试与其他5名参与者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3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群体讨论任务,以增强被试对小组的认同度,从而形成内群体/外群体。第二阶段通过人际互动游戏,诱发被试的个体和群体内疚。每一轮游戏中,被试分别跟两名组内成员(“组内”条件)或两名组外成员(“组外”条件)一起完成一项认知判断任务,程序从三名成员中随机抽取两名成员,以这两名抽中成员的任务表现来决定第三方群体是否接受疼痛刺激。被试的任务表现被抽中则记为“参与”条件,未抽中则记为“观察”条件。每个试次的最后,被试主观报告在该试次中体验到的内疚情绪(实验一)、或决定如何将20元人民币分配给自己和接受刺激的第三方群组成员(实验二)。因此,研究一采用2(组别:组内vs.组外)×2(客观责任:参与vs.观察)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我们定义“组内_观察”条件与“组外_观察”条件之间的差异反映群体内疚,因为在“观察”条件下,被试对伤害事件并无客观责任,且“组内_观察”条件与“组外_观察”条件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是组内还是组外成员造成了群体伤害。我们定义“组外_参与”与“组外_观察”之间的差异反映个体内疚,因为这两个条件下被试都是跟外群体成员搭档完成任务,因而群体对个体情绪的影响较低,同时“组外”条件下“参与”与“观察”之间的比较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个体内疚。行为结果表明,相比于“观察”条件,在“参与”条件下,被试内疚评分更高(实验一),给予受害方的金钱补偿更多(实验二),组别×客观责任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观察”条件下,相比于观察“组外”成员造成伤害行为,观察“组内”成员的伤害行为会引起被试更强的内疚体验(实验一),被试分配给受害者更多的金钱(实验二),表明社会互动范式成功诱发了被试的群体内疚情绪。间接通路分析表明,群体内疚条件下,存在从责任感知通过内疚情绪影响补偿行为的间接通路,提示责任感知可能是产生群体内疚的认知基础。与群体内疚一样,个体内疚条件下,也存在从责任感知通过内疚情绪影响补偿行为的间接通路,说明群体内疚和个体内疚可能共享某些心理基础。实验三将实验二社会互动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相结合,考察群体内疚的神经基础,探讨群体和个体内疚在神经基础上的异同。脑成像结果显示:第一,在“观察”条件下,相比于观察“组外”成员造成伤害行为,观察“组内”成员的伤害行为会引起被试前部中扣带皮层(aMCC)和右侧脑岛更强的激活;同时,aMCC的激活强度与内疚情绪呈正相关,提示aMCC与群体内疚表征密切相关。第二,相比于“组外_观察”条件,在“组内_观察”条件下aMCC与左侧眶额皮层(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加;两条件下aMCC-LOFC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与相应差条件责任感知评分的差异呈正相关,暗示了责任感知可能是产生群体内疚体验的认知前提。第三,相比于“组外_观察”条件,“组外_参与”条件下aMCC的激活显著增强,提示个体内疚与群体内疚可能具有相似的神经基础。进一步多变量模式分析(MVPA)发现,由个体内疚条件训练出来的分类器可以区分群体内疚的两个条件(“组内_观察”vs.“组外_观察”),表明群体内疚和人际内疚具有相似的神经基础。研究二(实验四、五、六)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操纵个体感知到的责任,进一步考察个体责任感知如何调节群体内疚情绪和补偿行为。实验四和实验五通过操纵被试是否能够代表小组决定本轮的任务类型来操纵其感知到的责任(高责任vs.低责任):如果被试可以代表小组决定本轮认知判断任务的类型,则其本轮为群体伤害承担“高责任”;反之,如果被试本轮完成他人选择的认知判断任务类型,则其本轮为群体伤害承担“低责任”。实验四和实验五通过2(责任感知:高责任vs.低责任)×2(组别:组内vs.组外)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责任感知如何影响个体的内疚情绪(实验四)和补偿行为(实验五)。结果发现,相比于“低责任”条件,“高责任”条件下被试感知到其负有的责任更高(实验四和实验五),内疚评分更高(实验四),给予受害者的金钱补偿也更多(实验五);责任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相比于“低责任”条件,在“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的责任感知差异、内疚评分差异和金钱分配差异显著降低;相比于“组外”条件,在“组内”条件下,“高责任”和“低责任”条件下的责任感知、内疚评分和金钱分配差异显著降低;间接通路分析发现,在“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内疚评分的差异间接中介了相应条件下责任感知的差异对补偿行为差异的影响。上述结果一致表明,责任感知可以影响内疚情绪和补偿行为。实验六将实验五的行为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相结合,考察责任感知影响群体内疚的神经基础。结果发现:第一,在“高责任”条件下,相比于观察“组外”成员的伤害行为,观察“组内”成员的伤害行为时,被试的aMCC与双侧脑岛激活更强。提取aMCC的活动强度进行感兴趣区(ROI)分析显示,责任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相比于“低责任”条件,“高责任”条件下aMCC的激活更强,且“组内”和“组外”条件下aMCC的活动强度差异降低。间接通路分析显示,在“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内疚评分的差异间接中介了相应条件下aMCC的激活强度差异对补偿行为差异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调节了群体内疚相关脑区aMCC的激活。第二,MVPA结果发现,由“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训练出来的群体内疚分类器(“高责任_组内”vs.“高责任_组外”)可以显著区分“低责任_组内”和“低责任_组外”条件;由“低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训练出来的群体内疚分类器(“低责任_组内”和“低责任_组外”)可以显著区分“高责任_组内”和“高责任_组外”条件;表明“高责任”和“低责任”条件下群体内疚的神经模式类似。第三,依据研究一实验三中责任感知相关脑区LOFC的激活坐标,提取高责任和低责任在“组内”和“组外”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进行ROI分析,结果发现,责任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相比于“低责任”条件,“高责任”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在“高责任”条件下,相比于“组外”条件,“组内”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在“低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没有显著差异;PPI结果表明,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强度调节群体内疚脑区(aMCC)与责任感知脑区(LOFC)之间的功能连接。总的来说,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强度可以影响内疚情绪;提高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调节责任感知脑区(LOFC)与群体内疚相关脑区(aMCC)之间的连接强度。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共同说明,个体的责任感是产生个体内疚和群体内疚的心理基础,而群体内疚与个体内疚共同涉及aMCC的神经活动,具有相似的神经表征模式。该结果为区分群际情绪理论和情绪展示假说提供了实证证据,增强了我们对群体内疚和个体内疚关系的认识。
【图文】:

范式研究,人际互动,神经


图 1.1 Yu(2014)通过内疚的人际互动范式研究内疚的神经表征。(A)内疚的人际互动范式。(B)被试的内疚评分和疼痛分担行为。(C)内疚的神经表征。Yu 等人(2014)开发了一种基于人际互动诱发内疚情绪体验的新范式。该范式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操纵被试在伤害事件中承担责任的大小,来诱发被试高、中、低三种程度的内疚情绪体验。在这个研究中(见图 1.1),,实验者要求被试分别与不同的搭档一起完成一个多轮的数点判断任务。任务的规则是:只有被试及其搭档同时做对时,被试的搭档才能免于接受疼痛刺激;反之,无论是搭档自己做错(被试责任最小)、两个人都做错(被试责任中等)或者是被试自己做错(被试责任最大),搭档都需要接受疼痛刺激。随后,被试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自由选择帮搭档承担一部分的疼痛刺激。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伤害行为中的责任越大,感受到的内疚情绪也会越

社会互动情景下群体内疚的心理和神经基础


本文的研究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今天,你科普了吗?[J];家庭生活指南;2017年01期

2 孟四清;齐欣;;中学生耐挫力现状调查与思考[J];天津教育;2016年11期

3 妮妮;;男生哭泣也正常[J];青少年科技博览;2017年06期

4 武瑞娟;王承璐;;西方模特更受欢迎吗?——模特类型和模特表情与消费者对模特的态度关系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5 任重;王守成;;三亚市外来人口城市认同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报刊荟萃;2017年07期

6 戴海琦;宋宜梅;;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7 汪安圣,邱子磊,钱秀莹;对一个初级运动系统的认知[J];心理学报;1988年01期

8 金瑜,李丹,章胜华;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的修订[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1期

9 谭立海;;现代心理学关于单词再认的研究——影响单词再认的因素[J];心理学探新;1988年02期

10 张厚粲,王晓平;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在我国的修订[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雷;方平;Xu Xue;;茶道训练对大学生工作倦怠的减轻作用[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2 刘玉娟;郭孝军;梁晓;;单一被试实验在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唐汉瑛;张露;陈启玉;王若秋;周宗奎;;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群体中的网络欺负:一项探索性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刘拓;曹亦薇;戴晓阳;;不拟合被试对项目参数估计的影响及对策[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田丽;方平;;主观自信心对群体决策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骆方;;职业选拔情境下被试作假的识别量表开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秀君;张娟;焦业梦;赵翠翠;石文典;;多刺激背景下选择性注意对内隐学习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8 李圣腾;莫雷;;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对合作行为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9 刘娜;李晶;;相似经历分享对共情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10 刘苏姣;赵守盈;吕红云;臧运洪;;幸福感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玲 徐景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手机使用对认知有消极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2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 陈颖;提取练习可提高预测判断准确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邓欢 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 胡平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张积家;社会化情绪模仿具有适应性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4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赵翥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陈巍;经验有助于镜像神经元预测动作意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5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袁彦 周爱保;新技术下意识出体实验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6 陈叶烽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被试仍是实验室实验研究的上佳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韩晓晨 编译;创造性也有阴暗面[N];中国青年报;2013年

8 韩晓晨 编译;抵触之下藏着好感[N];中国青年报;2012年

9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 施美玲 孙澄宇;择偶复制:择偶受他人选择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爱;社会互动情景下群体内疚的心理和神经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高红丽;智能讨论系统中的适应性认知多样性对讨论效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杨桐;海洛因戒除者对毒品使用后果的控制感错觉[D];浙江大学;2018年

4 邝利丹;多被试复数fMRI数据组分析的盲源分离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李璜;死亡提醒对吸烟者吸烟态度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成伟;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机制及发展特点[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崔潇潇(Xiao Carol Cui);金融素养、财务信息可读性与投资者决策[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8 胡谊;专长的实质:限制与精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君;基于多重线索概率学习范式的不确定条件下概率判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杜林致;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D];南开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云;族际沟通中听众态度对“言即信”效应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于艳丽;微笑表情对女大学生异性面孔吸引力评价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年

3 何琼;雾霾暴露对消费者边界偏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董硕;面孔吸引力加工的认知偏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颖;自尊在竞争合作情境下对留守经历大学生控制感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全程成;过度挣钱:金钱资源偏好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7 袁卉芬;情境说视角下抑郁者的提取诱发遗忘[D];广州大学;2017年

8 朱琪;希望对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琳;女大学生肥胖谈论对身体不满意的影响:自我同情的调节作用[D];河南大学;2018年

10 梁楠;烟盒包装与警示标签对吸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00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00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b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