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空间联结SNARC效应编码的认知机制及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06:53
【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对数字的加工是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对人类数字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的数字认知加工研究认为数字和空间的联系源于人的神经回路,数字在神经回路上的空间表征就好像人大脑中存在着一条从左到右逐渐递增的心理数字线,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心理数字线的空间方向反映了空间信息对数字编码的影响。数字和空间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数字-空间反应联合编码效应(简称SNARC效应)的发现。 最近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新的实验结果都对数字和空间之间的连结提出的质疑。例如,Gevers,Santens,Dhooge和Chen(2010),以及Imbo,Brauwer,Fias和Gevers(2012)对成人和儿童SNARC效应的研究均发现言语空间编码已成为SNARC效应主要的编码方式。 本研究由2项研究组成:研究一在Gevers的实验范式基础上,采用数字大小比较的任务,采用2(词语一致性:词语一致、词语不一致)×2(物理一致性:物理一致、物理不一致)×2(言语类型:中文、英文)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数字—空间联结SNARC效应中是否存在言语空间编码。研究二采用数字大小比较的任务,采用3(年龄:7岁、9岁和11岁)×2(词语一致性:词语一致、词语不一致)×2(物理一致性:物理一致、物理不一致)的3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7岁、9岁和11岁儿童SNARC效应中视觉和言语编码。 研究结果发现,在成人的SNARC效应中,英文条件下被试只表现出 了视觉空间编码方式,而汉字条件下被试不仅表现出了视觉空间编码方式和言语空间编码方式,且言语空间编码是主要的编码方式;在儿童的SNARC效应中,7-11岁儿童都表现出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编码两种方式,且7岁起儿童的言语空间编码就已成为儿童表征数字的主要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2.1
【图文】:
图 1 单次实验流程图屏幕左右两侧分别呈现两个黑色方框,方框内分别随英文(“Left”和“Right”)1000ms;(2)随后在视点 500ms;(3)注视点消失,在屏幕正中央随机,等待被试做出反应;(4)被试反应后呈现 1000m含两个部分,每部分实验包含两个 Block。在第一部验任务是判断目标数字比“5”大还是比“5”小;,比“5”大选择“Right”字;第二个 Block 的被试“5”大还是比“5”小,如果数字比“5”小选择“。如果所选择的字(无论“左”/“Left”字,还是“边时,左手按“Q”键反应;如果所选择的字(无论Right”字)出现在屏幕右边时,右手按“P”键反应
级小学生平均年龄 10.75±0.67 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料与仪器计龄:7 岁、9 岁和 11 岁)×2(词语一致性:词语一致、词性:物理一致、物理不一致)的 3 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一致,被试间因素是年龄。实验因变量为反应时(词语一实验一)。序键开始实验,单次试验流程如图 3 所示:
互作用均显著:7 岁组为 F(1,25)=69.122,p<0.001,偏η2=0.73;9,19)=11.165,p<0.01,偏η2=0.37;11 岁组为 F(1,26)=31.622,p<0.55。有年龄组别中,回归分析的结果(7 岁组见图 4,9 岁组见图 5,11 岁组合了言语空间编码假说,即在所有年龄组中都存在言语空间编码。在所语一致条件下回归分析结果都显示出了一个显著的 SNARC 效应:7 岁5)=㧟10.578,p<0.001;9 岁儿童组,t(19)=㧟5.248,p<0.001;116)=㧟10.496,p<0.001。而在所有年龄组中,词语不一致条件下回归分出了一个相反的 SNARC 效应:7 岁儿童组,t(25)=11.279,p<0.0,t(19)=5.479,p<0.001;11 岁儿童组,t(26)=8.557,p<0.001。致条件下出现的相反的 SNARC 效应,即左手对大数字(“左”字)反对小数字(“右”字)反应更快,表明了言语空间编码也是 7 岁及其以C 效应的主要编码方式。
本文编号:2747112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2.1
【图文】:
图 1 单次实验流程图屏幕左右两侧分别呈现两个黑色方框,方框内分别随英文(“Left”和“Right”)1000ms;(2)随后在视点 500ms;(3)注视点消失,在屏幕正中央随机,等待被试做出反应;(4)被试反应后呈现 1000m含两个部分,每部分实验包含两个 Block。在第一部验任务是判断目标数字比“5”大还是比“5”小;,比“5”大选择“Right”字;第二个 Block 的被试“5”大还是比“5”小,如果数字比“5”小选择“。如果所选择的字(无论“左”/“Left”字,还是“边时,左手按“Q”键反应;如果所选择的字(无论Right”字)出现在屏幕右边时,右手按“P”键反应
级小学生平均年龄 10.75±0.67 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料与仪器计龄:7 岁、9 岁和 11 岁)×2(词语一致性:词语一致、词性:物理一致、物理不一致)的 3 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一致,被试间因素是年龄。实验因变量为反应时(词语一实验一)。序键开始实验,单次试验流程如图 3 所示:
互作用均显著:7 岁组为 F(1,25)=69.122,p<0.001,偏η2=0.73;9,19)=11.165,p<0.01,偏η2=0.37;11 岁组为 F(1,26)=31.622,p<0.55。有年龄组别中,回归分析的结果(7 岁组见图 4,9 岁组见图 5,11 岁组合了言语空间编码假说,即在所有年龄组中都存在言语空间编码。在所语一致条件下回归分析结果都显示出了一个显著的 SNARC 效应:7 岁5)=㧟10.578,p<0.001;9 岁儿童组,t(19)=㧟5.248,p<0.001;116)=㧟10.496,p<0.001。而在所有年龄组中,词语不一致条件下回归分出了一个相反的 SNARC 效应:7 岁儿童组,t(25)=11.279,p<0.0,t(19)=5.479,p<0.001;11 岁儿童组,t(26)=8.557,p<0.001。致条件下出现的相反的 SNARC 效应,即左手对大数字(“左”字)反对小数字(“右”字)反应更快,表明了言语空间编码也是 7 岁及其以C 效应的主要编码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潘运;沈德立;王杰;;不同注意提示线索条件下汉字数字加工的SNARC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1期
2 暴希明;;汉字的文化信息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3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尚随峰;;外源性注意不同线索提示比例对汉字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刘 超,买晓琴,傅小兰;不同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J];心理学报;2004年06期
5 刘超,买晓琴,傅小兰;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747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4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