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得失情境下的公平维护行为:第三方惩罚与第三方补偿

发布时间:2020-10-18 17:47
   公平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实生活中维护公平的行为可以由人际互动中的第二方或第三方来执行。第二方即直接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而第三方则指不公平事件的旁观者。有研究表明,第二方维护公平的行为易受个人或情境因素的影响。与之相比,第三方维护公平的行为则更为稳定,在生活中也更为普遍。第三方维护公平的行为属于利他行为,可通过第三方惩罚或补偿来实现。惩罚是对不公平实施者采取制裁;补偿是对不公平受害者给予援助。在以往研究中这两种行为通常利用经济博弈任务加以探讨。以经济博弈诱发的不公平,既可能发生在收益情境,也可能发生在损失情境。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对经济收益和损失的敏感程度不同。也有研究发现,损失情境下,第二方对不公平分配将产生更高的不公平感及更高的拒绝行为,得失情境能够影响第二方的情绪体验和决策方式。但是,第三方维护公平的行为是否也受得失情境的影响则尚未可知。此外,考虑到第二方维护公平的行为不能排除个人利益的卷入,因此难以确定得失情境产生的效应是否只是因个人利益的变化而发生。为了解决这一与维护公平有关的理论问题,也需要将得失情境和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第三方维护公平的利他行为的探究,以期在排除个人利益干扰的前提下,更纯粹和清晰地认识得失情境对人们维护公平准则这一动机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独裁者博弈的第三方惩罚与补偿任务,通过系列行为实验,深入探究得失情境对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具体影响以及得失情境下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一基于多选任务考察得失情境下的第三方惩罚与补偿:被试(第三方)同时面对惩罚、补偿以及保留三种选项,允许其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行为(进行多选)。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究在没有行为限制时,第三方如何对不公平事件做出反应。实验1设置了分享经济收益的场景,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加入承担经济损失的场景,以考察得失情境下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的行为方式是否表现出不同。结果发现:在收益和损失两种情境下,第三方都倾向于对不公平事件做出惩罚或补偿的反应;且主要选择惩罚与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在损失情境下选择这种行为方式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收益情境,第三方在损失情境下更倾向于补偿。研究二基于单选任务考察得失情境下的第三方惩罚与补偿:被试只能在惩罚、补偿以及保留中选择一种行为(进行单选)。本研究通过5个实验系统考察了第三方在得失情境下最倾向于选择何种特定利他行为对不公平事件做出反应;并在研究一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与补偿的具体影响,深入探究得失情境影响第三方维护公平的利他行为的原因。实验3要求被试在惩罚与保留之间迫选,考察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实验4要求被试在补偿与保留之间迫选,考察得失情境对第三方补偿行为的影响。实验5要求被试在惩罚、补偿和保留中做出三选一的选择,探究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和补偿行为的具体影响。实验6操纵了被试对不公平事件的反应时间限制(时间压力),探究得失情境下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的直觉和本能反应。实验7操纵了得失情境下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中分配者和接受者的关注焦点,进一步解释了得失情境影响第三方惩罚和补偿行为的原因。研究二确认和细化了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与补偿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损失情境下第三方维护公平的行为增多;第三方在收益情境下比损失情境更倾向于惩罚不公平分配者,第三方在损失情境下比收益情境更倾向于补偿不公平受害者;惩罚是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的直觉反应且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得失情境影响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关注焦点不同,收益情境下第三方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分配者,导致惩罚行为增加,损失情境下关注焦点集中在接受者,导致补偿行为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三方的愤怒情绪分别在得失情境和关注焦点对第三方惩罚率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第三方的同情分别在得失情境和关注焦点对第三方补偿率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三考察第三方社会地位和得失情境对其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在生活中能够维护公平的第三方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比如法官、警察等;而标准的研究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实验任务中(第三方惩罚与补偿任务),被试也可能产生较高的社会地位感。研究三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及其受得失情境影响的行为模式是否在第三方社会地位被直接操纵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同时也探讨第三方社会地位是否能调节得失情境对惩罚和补偿行为的影响。实验8选择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与较低的群体,以问卷方式探究不同社会地位的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将采取的行动以及得失情境对其公平维护行为的具体影响。实验9和10分别操纵社会地位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权力状态与经济资本,以实验室研究考察第三方社会地位和得失情境影响其维护公平的利他行为的具体表现,并试图区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结果发现:第三方感知到的社会地位对其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不受得失情境的调节,表明得失情境对第三方维护公平的利他行为的影响是稳定的,这一结果有效地验证了研究一与研究二关于得失情境影响第三方惩罚与补偿行为的发现;第三方社会地位调节了其对不公平事件的反应,社会地位越高惩罚行为越多;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第三方对权力的感知而发生,第三方惩罚倾向与其高权力状态有关;此外,同研究二,愤怒情绪和同情分别在得失情境与第三方惩罚率和第三方补偿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综上,本文对得失情境下第三方维护公平的惩罚与补偿行为进行深入探讨,确认得失情境影响了第三方惩罚与补偿。与先前第二方维护公平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发现损失情境下第三方维护公平的行为增多。通过对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研究,本文有助于更准确客观地理解得失情境对公平感和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而排除个人利益卷入造成的干扰。通过区分第三方惩罚与补偿,本文更精细地将得失情境效应和特定的第三方维护公平行为相联系(收益情境与第三方惩罚,损失情境与第三方补偿)。进一步地,本文揭示了惩罚是人们对不公平事件采取行动的直觉反应,而得失情境对第三方公平维护行为的影响,可能与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的关注焦点有关。最后,本文除了发现高社会地位与第三方惩罚之间的关联,还进一步发现了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与补偿行为的影响是稳定的。总的来说,本文首次综合考虑了得失情境对第三方维护公平行为的影响,从新的角度对人们维护公平的行为和动机做了深入探讨,本文的工作扩展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对经济公平问题的研究,同时也为第三方利他行为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对未来有关社会公平问题的探索提供借鉴与帮助。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8
【部分图文】:

愤怒情绪,情境,第三方,中介作用


2-2. 愤怒情绪在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率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注:* p < 0.05,** p < 0.01维护社会公平准则在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率影响过程中的注:* p < 0.05,** p < 0.01率,采用同样的方法。以维护社会公平准则为中介变

社会公平,中介作用,情境,准则


护社会公平准则在得失情境对第三方惩罚率影响过程中的注:* p < 0.05,** p < 0.01率,采用同样的方法。以维护社会公平准则为中介变介效应的结果没有包含 0(LLCI=-0.0405,ULCI=准则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中介效应大小为-0.0151。此会公平准则之后,得失情境对补偿率的影响不显著I = 0.1240)包括 0,如图 2-4 所示。由此可见,维护补偿率的影响中也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其余变量的区间(LLCI = -0.0027,ULCI = 0.0333);权力感:I = 0.0136))。

情境,社会公平,补偿率,第三方


维护社会公平准则在得失情境对第三方补偿率影响过程中的中注:* p < 0.05实验 1 的基础上引入了经济损失的情境,进一步探讨在方对不公平事件将如何做出反应以及得失情境如何影响结果表明,在得失情境下,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都倾向于者补偿;而且基本都倾向于选择既惩罚又补偿的方式为方式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收益情境,在损失情境下第,同时补偿强度也随之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得失情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徐杰;孙向超;董悦;汪祚军;李伟强;袁博;;人情与公正的抉择:社会距离对第三方干预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7年05期

2 陈世平;薄欣;;公平与惩罚价格对第三方惩罚需求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03期

3 梁嘉峰;林慧妍;吴颢;郑雪;;第三方情境的结果公平效应: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探新;2015年04期

4 陈思静;何铨;马剑虹;;第三方惩罚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规范激活的解释[J];心理学报;2015年03期

5 ;Money Talks: Neural Substrate of Modulation of Fairness by Monetary Incentives[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4年03期

6 陈思静;马剑虹;;第三方惩罚与社会规范激活——社会责任感与情绪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7 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年01期

8 张凤凤;董毅;汪凯;詹志禹;谢伦芳;;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2846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46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d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