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12:50
   情绪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心理现象,它影响着每个人的方方面面。其中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不仅发生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覆盖了多个认知领域,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决策、创造力、问题解决等。其中注意是认知加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情绪对注意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情绪对视觉空间注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注意广度反映了注意范围的大小,而注意灵活性则反映了注意转移的能力。正性情绪对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这个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存在竞争关系的理论模型:扩展建构理论、动机维度模型和情绪—反馈理论。这三个理论的分歧在于影响注意的是情绪的哪个维度,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注意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情绪对注意的影响取决于其效价维度,正性情绪会扩大注意范围、提高注意灵活性,而负性情绪则会缩小注意范围、降低注意灵活性。动机维度模型则认为,情绪对注意的影响取决于其动机强度,不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高动机强度的情绪会缩小注意范围,而低动机强度的情绪则会扩大注意范围。与扩展建构理论相同,情绪—反馈理论也认为影响注意的是效价,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扩展建构理论所认为的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的,取决于当前可及性最高或处于优势的加工。在这个过程中,正性情绪的作用类似于绿灯,意味着当前优势加工是可行的,因此其对注意的影响与当前优势加工同方向;而负性情绪则恰好相反,起作用类似于红灯,意味着当前优势加工是不可行的,因此其对注意的影响与当前优势加工反方向。针对这三个理论的争议点,我们设计了三个研究共七个实验来进行理论验证,并尝试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研究一包括两个实验,在行为和脑电两个层面上对不同动机强度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进行探索。研究二也包括两个实验,在行为和脑电两个层面上对不同动机强度正性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进行探索。这两个研究可以为扩展建构理论和动机维度模型的争论提供实证证据。研究三包括三个实验,其目的在于验证情绪—反馈理论。此外,研究三的三个实验中均根据动机强度对正性情绪做了区分,因此分析高动机正性情绪和低动机正性情绪间实验结果差异,就可以对动机维度模型和情绪—反馈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研究一的两个实验结果高度一致,行为实验中高动机正性情绪下Navon字母的整体优势效应变小,而在ERPs实验中,高动机正性情绪会使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的额区P3波幅差变小,这些都表明相比与中性情绪,高动机正性情绪会缩小注意广度。研究二的两个实验的结果也非常一致,行为实验中高动机正性情绪下有效性效应会变大,而在ERPs实验中,高动机正性情绪会使无效线索和有效线索的顶区P3波幅差变大,这些都表明相比与中性情绪,高动机正性情绪会降低注意灵活性。研究三的三个实验结果表明,正性情绪对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确实是可以改变的。实验3a的结果发现,在整体启动条件下,相比于中性情绪,正性情绪下整体字母反应时显著快于局部字母,而在局部启动条件下,相比与中性情绪,正性情绪下局部字母反应时显著快于整体字母。实验3b的结果表明,在有效启动条件下,相比与中性情绪,正性情绪下的有效性效应更大,而在无效线索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3c的结果表明,在整体启动条件下,相比与中性情绪,正性情绪下有效性效应更小,而在局部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下有效性效应更大。在这三个实验中,高动机正性情绪与低动机正性情绪间无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在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方面,本研究结果支持动机维度模型。高动机正性情绪缩小注意范围,低动机正性情绪与中性情绪间无显著差异,动机维度是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维度,研究结果支持动机维度模型。(2)在正性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方面,本研究结果支持动机维度模型。高动机正性情绪降低注意灵活性,低动机正性情绪与中性情绪间无显著差异,动机维度是正性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的主要维度,研究结果支持动机维度模型。(3)在有明确的背景加工模式启动的情况下,本研究结果支持情绪—反馈理论。在整体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会扩大注意范围,而在局部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会缩小注意范围。在有效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会降低注意灵活性,而在无效线索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体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会增加注意灵活性,而在局部启动条件下,正性情绪会降低注意灵活性。研究结果支持情绪—反馈理论。(4)动机维度模型和情绪—反馈理论适用于不同情境。在背景加工模式明确的情况下,效价对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的影响取决于当前优势加工,动机强度不会对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造成影响;而在背景加工模式不明确的情况下,动机强度越高,注意广度就越小,注意灵活性也越低。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2
【部分图文】:

字母,目标图


图 1-2 Navon 字母用在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的研究中性控制条件比,被试在正性情绪现出更大的整体加工优势 务(global/local matching tas务任务中,被试需要在两个对比个对比图形的整体结构与目标图形形相同 如果正性情绪可以扩展注的选择与目标图形整体相同的目

局部匹配,目标图


图 1-2 Navon 字母字母任务常用在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的研究中,如果正度,那么与中性控制条件比,被试在正性情绪诱发条件下,因此会表现出更大的整体加工优势 /局部匹配任务(global/local matching task)/局部匹配任务任务中,被试需要在两个对比图形中迫选的,其中一个对比图形的整体结构与目标图形相同,而另分与目标图形相同 如果正性情绪可以扩展注意广度,那试就会更多的选择与目标图形整体相同的目标图形

隐性


2.2.4 隐性注意朝向任务(covert attentional orienting task)Posner 的隐性注意朝向任务是研究注意灵活性最常用的实验范式 依图所示,该任务有三种条件,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判断,当线索与目标同侧时称为有效线索条件,此时线索对目标有促进作用;当线索与目标异侧时称为无效线索条件,此时线索对目标有干扰作用;不出现线索即为无线索条件 无线索条件与有效线索条件的反应时差值称作收益,反映了有效线索对目标反应的促进作用;无效线索条件与无线索条件的反应时差称作代价,反映了无效线索对目标反应的干扰作用;而无效线索条件与有效线索条件的反应时差称作有效性效应,反映了线索对朝向注意的影响 有效线索条件不需要注意的空间转移,而无效线索条件则需要注意的空间转移,有效性效应值大说明在线索上出现了较大注意固着,而有效性效应值小说明注意转移较容易,因此有效性效应是一个很好的测量注意灵活性的指标[285][343] 如果正性情绪可以提高注意灵活性,那么相比于中性对照条件,正性情绪条件下的有效性效应更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贞;刘华民;张倩倩;纪龙;李栋;;高校新生正性情绪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年01期

2 阮莉雯;;真性情善表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11期

3 笃悠悠;;快园乐动物[J];作文世界;2017年Z1期

4 张焕焕;;金钱启动和阈下情绪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07期

5 张旭;陈劲;桑标;;正性情绪词与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6 胡连新;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付迪;戚艳艳;伍海燕;刘勋;;共情与反共情的整合机制[J];科学通报;2017年22期

8 罗丹;;长沙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年05期

9 钟毅平;范伟;蔡荣华;谭千保;肖丽辉;占友龙;罗西;秦敏辉;;正性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参照加工:来自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年03期

10 江蓉;;“情绪气象台”——让我们做情绪的主人[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兴宇;正性情绪影响注意广度和注意灵活性的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2 邓欣媚;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雪;抑郁症患者正性情绪识别边缘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脑磁图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2 李峰华;杏仁核与额下回在正性情绪上调时表现出正耦合[D];西南大学;2016年

3 鲍爱华;团体辅导培养医学生积极情绪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赵晓燕;情绪对抑制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5 蒋宽;学业拖延大学生在“冷”、“热”表征下执行功能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6 于睿;具体正性情绪对道德两难困境中决策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郭异雯;感戴、宽恕和正性情绪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及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8 谢宇格;大学生手机依赖、反刍思维、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9 王晶;在宁六所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丹;中职生日常情绪调节状况及其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8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48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