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的自我认知
发布时间:2020-12-31 13:21
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游戏的接触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产生了突出影响。因持有网络原住民的优势角色,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游戏上具有先入优势,同时伴随有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现逐步低龄化的趋势特征。而自我认知主要的识别和建立阶段就是青少年时期在长期沉浸虚拟以及暴力等氛围中,假意认知和虚拟认知的加强会剥夺原有认知,以致出现认知的模糊甚至偏离。第一,要理清青少年对于网络游戏的独特偏向性以及使用网络游戏的选择倾向,通过对网络游戏的源起以及发展的梳理为前提,探讨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所达成的话语建立和人际连接。第二,分析青少年在构建自我认知的各项现实条件和方式,梳理出青少年认知和人格养成的几大必要条件,通过主客我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建出对于自我以及他人的基本认知。在此过程中,必要关系的缺位以及畸形对于个体认知自我的失效以及偏倚发生具有直接和持久的影响。第三,从青少年自我认知的不成熟以及缺失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与网络游戏选择之间的关系,利用深度访谈的方式来了解青少年以及其重要社会关系之间对于网络游戏的认知以至于映射出自我认知的程度。第四,进一步探讨了青少年对于网络游戏产生情感依...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其中具有同意倾向的占到调查人数的83%左右,这说明在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过程中,
图 5-2其中具有同意倾向的占调查人数的 7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具有相互认知基本意识和明显动机。青少年处身于网络游戏中的形象树立和形象感知以及形象认同上是立体的,网络游戏的高仿真感替代了其虚拟化的现实,给与青少年形象展示以及认知人从而完善自我的有效表达渠道。青少年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得以形成完备的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的相互认知的建立过程,在网络游戏逐渐侵蚀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乃至生活重心的当下,这种相互认知在网络戏中建立的完整程度得到了逐渐的加强和深化。二、青少年相互认知偏向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以及与现实环境相背离的仿真性使得青少年在自身自我认知建立尚待完善的前提下,缺乏基本的认知构建身心基础,从而在网络游戏中认知出现偏向,生对于自我以及他人的偏离认知。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在游戏中击杀了无辜的人,我会因其遭受的痛苦而忏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饰词即“无辜”的人,而反映在这个问题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伤害无辜的人不会的内心造成波动,不会因其遭受的痛苦而忏悔。在此之中暴露出所谓的游戏玩家心游戏的虚假和虚幻,但这是对于一个已然建立完成自我认知以及相互认知的成年人的。青少年的自我认知逐步建构的历程中,对于无辜人受害的游戏思维同样会成为知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不具备现实虚拟完善分辨的青少年群体在网络游戏环境的下,在学习行为的主导下,相互认知行为发生游戏化的偏向。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如果有人看到我在游戏中杀戮无辜的人,我会担心他对法。”这一问题,收集到的答案结果如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五”人格、自我不一致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关系研究[J]. 王树青,石猛. 教育评论. 2018(02)
[2]大学生空虚感与父母过度保护、自我概念清晰性关系研究[J]. 张艺,白福宝,梁丽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3]全面认知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J]. 李子江,尤守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4]网络游戏沉浸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J]. 何丹,辜秀玲.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7(07)
[5]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研究现状[J]. 勾晓晴,臧爽.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04)
[6]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综述[J]. 贺金波,祝平平,聂余峰,应思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2)
[7]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影响[J]. 孔艳玲,张少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8]基本心理需要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倾向: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甄霜菊,喻承甫,胡谏萍,鲍振宙,张卫.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6(11)
[9]生命周期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行为研究[J]. 李雪莲,刘德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
[10]网络游戏成瘾的精神动力学阐释及教育启示[J]. 张将星,胡欣月.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1)
博士论文
[1]电子游戏的情感传播研究[D]. 刘研.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网络游戏玩家的刻板印象—暴力线索与性别线索[D]. 吴月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话语与现实: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分析[D]. 黄果.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网络游戏群体传播研究[D]. 张敏.中南大学 2014
[4]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中的认知失调心理研究[D]. 吴双.吉林大学 2013
[5]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张宜彬.清华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49675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其中具有同意倾向的占到调查人数的83%左右,这说明在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过程中,
图 5-2其中具有同意倾向的占调查人数的 7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具有相互认知基本意识和明显动机。青少年处身于网络游戏中的形象树立和形象感知以及形象认同上是立体的,网络游戏的高仿真感替代了其虚拟化的现实,给与青少年形象展示以及认知人从而完善自我的有效表达渠道。青少年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得以形成完备的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的相互认知的建立过程,在网络游戏逐渐侵蚀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乃至生活重心的当下,这种相互认知在网络戏中建立的完整程度得到了逐渐的加强和深化。二、青少年相互认知偏向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以及与现实环境相背离的仿真性使得青少年在自身自我认知建立尚待完善的前提下,缺乏基本的认知构建身心基础,从而在网络游戏中认知出现偏向,生对于自我以及他人的偏离认知。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在游戏中击杀了无辜的人,我会因其遭受的痛苦而忏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饰词即“无辜”的人,而反映在这个问题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伤害无辜的人不会的内心造成波动,不会因其遭受的痛苦而忏悔。在此之中暴露出所谓的游戏玩家心游戏的虚假和虚幻,但这是对于一个已然建立完成自我认知以及相互认知的成年人的。青少年的自我认知逐步建构的历程中,对于无辜人受害的游戏思维同样会成为知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不具备现实虚拟完善分辨的青少年群体在网络游戏环境的下,在学习行为的主导下,相互认知行为发生游戏化的偏向。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如果有人看到我在游戏中杀戮无辜的人,我会担心他对法。”这一问题,收集到的答案结果如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五”人格、自我不一致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关系研究[J]. 王树青,石猛. 教育评论. 2018(02)
[2]大学生空虚感与父母过度保护、自我概念清晰性关系研究[J]. 张艺,白福宝,梁丽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3]全面认知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J]. 李子江,尤守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4]网络游戏沉浸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J]. 何丹,辜秀玲.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7(07)
[5]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研究现状[J]. 勾晓晴,臧爽.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04)
[6]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综述[J]. 贺金波,祝平平,聂余峰,应思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2)
[7]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影响[J]. 孔艳玲,张少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8]基本心理需要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倾向: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甄霜菊,喻承甫,胡谏萍,鲍振宙,张卫.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6(11)
[9]生命周期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行为研究[J]. 李雪莲,刘德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
[10]网络游戏成瘾的精神动力学阐释及教育启示[J]. 张将星,胡欣月.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1)
博士论文
[1]电子游戏的情感传播研究[D]. 刘研.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网络游戏玩家的刻板印象—暴力线索与性别线索[D]. 吴月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话语与现实: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分析[D]. 黄果.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网络游戏群体传播研究[D]. 张敏.中南大学 2014
[4]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中的认知失调心理研究[D]. 吴双.吉林大学 2013
[5]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张宜彬.清华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49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4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