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倾向和资质过剩感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心理特权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1-17 08:38
在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和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使用中的“高消费”或“大材小用”现象愈发普遍。这种现象对企业形象及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这种现象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如员工高离职率、低工作效率及其他负面工作行为,这引起了研究者和企业管理实践人员的高度重视。这种人才“高消费”和“大材小用”模式,会让员工产生资质过剩感,但学术界对员工资质过剩感的消极影响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企业员工反生产作为一种负面工作行为,会对企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了解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具体发生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干预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具体区分中国企业情境下员工资质过剩感的具体维度,帮助企业管理者深入认识这一职场现象,其次,了解个体因素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员工资质过剩感的影响,探索社会比较倾向对资质过剩感和反生产行为的作用,并深入考察企业员工资质过剩感对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基于449名企业员工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22.0和AMO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员工资质过剩感主要体现为教育过剩感、经验技能过剩感两个方面。(2)员...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理论模型
第 4 章 社会比较倾向和资质过剩感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产工作行为关系不显著(p>0.05)。通过具体分析,当工作满意度纳入资质过剩感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效应检验中,资质过剩感对反生产行为的直接效应大大减弱,同时,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视角,员工资质过剩感作为一种资质高于岗位所要求的个体感知,是与主观选择的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后产生的一种内在比较的结果,这种基于人岗不匹配主观比较产生的过剩感首先导致了员工自我实现的“受阻”,因此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在资质过剩感与反生产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可能并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区分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在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的效应检验中,分别构建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的 SEM 模型 1、模型 2,探究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在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中的具体作用。
图 4.3 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的 SEM 模型 2(2)SEM 模型建构信度分析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抽取量是判断模型内在质量的标准。潜变量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大于 0. 6 则表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内在质量。“平均方差提取”(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大于 0.5 则模型潜在变量的聚敛优秀,大于 0.3 表示聚敛性好。根据吴明隆(2010)组合信度和平均变异量抽取值的公式分计算出两个建构信度的指标值(具体见附录 3)。模型 1 中教育过剩感、经验过剩感、内在满意度、以及组织反生产工作行为四个潜在变量的建构信度分别为 0.75、0.80、0.89、0.90,均高于标准值 0.6;教育过剩感、经验过剩感、内在满意度及组织反生产工作行为四个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分别为0.51、0.58、0.50、0.53,均大于 0.50,说明模型 1 具有内部质量良好,模型建构效度好(详细数据见附表 1)。模型 2 中教育过剩感、经验过剩感、外在满意度以及组织反生产工作行为四个潜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员工资质过剩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组织社会化视角[J]. 褚福磊,王蕊,高中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18(12)
[2]大材小用的员工如何发挥创造力?——愤怒、创造自我效能和调节定向的作用[J]. 王朝晖.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05)
[3]资质过高感对员工创造力的U型影响——能力面子压力的中介作用[J]. 马蓓,胡蓓,侯宇. 南开管理评论. 2018(05)
[4]资质过剩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内部人身份认知和心理特权的作用[J]. 赵李晶,张正堂,宋锟泰. 经济经纬. 2018(06)
[5]目标导向对资质过剩感消极结果的调节作用[J]. 李锡元,舒熳,孔靓. 软科学. 2018(02)
[6]反生产工作行为:研究视角、内容与设计[J]. 张绿漪,黄庆,蒋昀洁,蒋春燕.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2)
[7]心理特权: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J]. 白宝玉,孙闰松,胡巧,张雁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6)
[8]组织情境中的过度胜任研究述评与展望[J]. 赵慧军,席燕平,刘金菊,王宏. 现代管理科学. 2017(02)
[9]资质过剩感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情绪路径[J]. 陈颖媛,邹智敏,潘俊豪. 心理学报. 2017(01)
[10]资历过高感知:回顾与展望[J]. 黄勇,彭纪生. 南大商学评论. 2016(03)
博士论文
[1]服务员工工作满意度对服务质量的作用机理研究[D]. 占小军.江西财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微信使用强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线上社会支持、社会比较倾向的中介和调节作用[D]. 肖茜.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资质过剩感知对员工越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雨薇.暨南大学 2016
[3]资质过剩感知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D]. 谢文心.浙江大学 2015
[4]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形塑及工作脱离行为影响研究[D]. 杨纯.浙江大学 2014
[5]员工资质过高感知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 刘瑞瑞.河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2545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理论模型
第 4 章 社会比较倾向和资质过剩感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产工作行为关系不显著(p>0.05)。通过具体分析,当工作满意度纳入资质过剩感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效应检验中,资质过剩感对反生产行为的直接效应大大减弱,同时,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视角,员工资质过剩感作为一种资质高于岗位所要求的个体感知,是与主观选择的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后产生的一种内在比较的结果,这种基于人岗不匹配主观比较产生的过剩感首先导致了员工自我实现的“受阻”,因此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在资质过剩感与反生产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可能并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区分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在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的效应检验中,分别构建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的 SEM 模型 1、模型 2,探究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在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中的具体作用。
图 4.3 资质过剩感与组织反生产行为关系的 SEM 模型 2(2)SEM 模型建构信度分析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抽取量是判断模型内在质量的标准。潜变量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大于 0. 6 则表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内在质量。“平均方差提取”(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大于 0.5 则模型潜在变量的聚敛优秀,大于 0.3 表示聚敛性好。根据吴明隆(2010)组合信度和平均变异量抽取值的公式分计算出两个建构信度的指标值(具体见附录 3)。模型 1 中教育过剩感、经验过剩感、内在满意度、以及组织反生产工作行为四个潜在变量的建构信度分别为 0.75、0.80、0.89、0.90,均高于标准值 0.6;教育过剩感、经验过剩感、内在满意度及组织反生产工作行为四个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分别为0.51、0.58、0.50、0.53,均大于 0.50,说明模型 1 具有内部质量良好,模型建构效度好(详细数据见附表 1)。模型 2 中教育过剩感、经验过剩感、外在满意度以及组织反生产工作行为四个潜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员工资质过剩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组织社会化视角[J]. 褚福磊,王蕊,高中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18(12)
[2]大材小用的员工如何发挥创造力?——愤怒、创造自我效能和调节定向的作用[J]. 王朝晖.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05)
[3]资质过高感对员工创造力的U型影响——能力面子压力的中介作用[J]. 马蓓,胡蓓,侯宇. 南开管理评论. 2018(05)
[4]资质过剩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内部人身份认知和心理特权的作用[J]. 赵李晶,张正堂,宋锟泰. 经济经纬. 2018(06)
[5]目标导向对资质过剩感消极结果的调节作用[J]. 李锡元,舒熳,孔靓. 软科学. 2018(02)
[6]反生产工作行为:研究视角、内容与设计[J]. 张绿漪,黄庆,蒋昀洁,蒋春燕.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2)
[7]心理特权: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J]. 白宝玉,孙闰松,胡巧,张雁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6)
[8]组织情境中的过度胜任研究述评与展望[J]. 赵慧军,席燕平,刘金菊,王宏. 现代管理科学. 2017(02)
[9]资质过剩感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情绪路径[J]. 陈颖媛,邹智敏,潘俊豪. 心理学报. 2017(01)
[10]资历过高感知:回顾与展望[J]. 黄勇,彭纪生. 南大商学评论. 2016(03)
博士论文
[1]服务员工工作满意度对服务质量的作用机理研究[D]. 占小军.江西财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微信使用强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线上社会支持、社会比较倾向的中介和调节作用[D]. 肖茜.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资质过剩感知对员工越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雨薇.暨南大学 2016
[3]资质过剩感知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D]. 谢文心.浙江大学 2015
[4]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形塑及工作脱离行为影响研究[D]. 杨纯.浙江大学 2014
[5]员工资质过高感知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 刘瑞瑞.河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2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8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