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罪犯人格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20:28
  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犯罪行为的产生既是社会事实也是法律规定所决定的,从犯罪学的角度看,犯罪行为是由多种外界影响因素互相作用和相互转换所产生的结果。而从主观角度上来看,犯罪行为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产物,会被犯罪主体各种相关心理因素所影响。研究犯罪行为最重要的就是对犯罪成因的研究,但犯罪行为发生的偶然因素通常难以预料和控制;相比偶然因素,犯罪主体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因素更容易研究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犯罪行为产生的人格特征方面的因素,揭示罪犯家庭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并且以此为预防此类人格特征的生成和对罪犯的人格改造与重塑提供有操作性的建议。就理论方面而言可以丰富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从实践方面而言,可以为犯罪行为出现的预防和服刑罪犯的人格重塑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为对服刑罪犯个体人格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提供建议;对改善社会治安环境,优化和巩固社会制度也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罪犯的格特征表现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低掩饰性,与普通人人格特征有显著差异。2、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他们的人格特征及家庭教养方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暴力型犯罪的犯人精神质和神经...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2 犯罪个体的人格特征研究
    2.3 犯罪个体的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2.4 罪犯的人格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罪犯的人格特征
    4.2 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特点
    4.3 罪犯的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5 讨论
    5.1 罪犯的人格特征
    5.2 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特征
    5.3 罪犯的人格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显著相关
6 建议
    6.1 采用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
    6.2 对罪犯的人格重塑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许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
[2]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郭俊伟,杨德兰,杨艳,张皑频,曾宪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03)
[3]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J]. 赵山明,赵汗青,张喜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7)
[4]家庭教养方式对男性罪犯犯罪性获得的影响[J]. 甘霖,王志庆.  心理学探新. 2007(01)
[5]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 赵汗青.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6]罪犯中的人格障碍[J]. 柴萌,于晶妮.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02)
[7]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J]. 张春妹,邹泓.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2)
[8]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于志涛,冯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01)
[9]220名男性罪犯人格障碍的初步研究[J]. 刘邦惠,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05(04)
[10]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J]. 梅传强.  现代法学. 2003(02)

博士论文
[1]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D]. 罗艳红.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87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87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