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05 13:26
感召和同情的研究在道德情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既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感召和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1通过感召量表和同情量表,进行内隐利他行为测验,分析感召、同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2采用视频启动方法诱发感召、同情和中性三种情绪条件,进行内隐利他行为测验,分析三种不同情绪条件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3分别对感召、同情进行抑制,在情绪抑制条件下分析三种不同情绪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情绪抑制与无抑制下两种情绪体验的评定,分析在情绪抑制和无抑制条件下感召和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1)感召、同情与内隐利他行为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感召水平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个体的同情水平高,其内隐利他水平也高。(2)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与中性条件相比,感召和同情的诱发都能提高个体的内隐利他行为,感召、同情下的内隐利他水平显著高于与中性条件下的内隐利他水平。(3)在情绪抑...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来源、文献回顾和研究内容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来源
1.3 积极道德情绪综述
1.3.1 感召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3.2 感召的相关研究
1.3.3 同情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3.4 同情的相关研究
1.4 情绪抑制
1.4.1 情绪抑制的概念和研究范式
1.4.2 情绪抑制的实证研究
1.5 内隐利他行为综述
1.5.1 内隐利他行为的概念和实证研究
1.5.2 内隐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1.5.3 内隐利他行为的研究范式
1.6 问题提出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假设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感召、同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2.1.2 研究设计
2.1.3 研究仪器和材料
2.1.4 研究程序
2.2 研究结果
2.2.1 内隐利他行为测验IAT效应值
2.2.2 感召、同情与内隐利他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2.3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3.1 预实验
3.1.1 被试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材料
3.1.4 实验程序
3.1.5 情绪诱发评定结果
3.2 正式实验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3 实验结果
3.3.1 三种情绪下内隐利他行为测验IAT效应值
3.3.2 三种情绪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3.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感召、同情抑制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被试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仪器和材料
4.1.4 实验程序
4.2 实验结果
4.2.1 感召、同情抑制和中性情绪下内隐利他行为测验IAT效应值
4.2.2 情绪抑制条件下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4.2.3 感召、同情在无抑制与抑制条件下情绪体验比较分析
4.2.4 感召、同情无抑制与抑制条件下内隐利他行为t检验
4.3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与结论
5.1 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召及其相关研究[J]. 赵小云,郭成.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2]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J].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柴方圆,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3]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0)
[4]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J]. 任俊,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8)
[5]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J]. 王鹏,方平,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4)
[6]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J]. 谢熹瑶,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6)
[7]论休谟的同情理论[J]. 吴亚玲.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8)
[8]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J]. 俞国良,赵军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2)
[9]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J]. 李靖.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4)
[10]内隐攻击性与同情的关系研究[J]. 杨治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 王芹.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情绪影响反应抑制的发展研究[D]. 朱昭红.天津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19832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来源、文献回顾和研究内容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来源
1.3 积极道德情绪综述
1.3.1 感召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3.2 感召的相关研究
1.3.3 同情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3.4 同情的相关研究
1.4 情绪抑制
1.4.1 情绪抑制的概念和研究范式
1.4.2 情绪抑制的实证研究
1.5 内隐利他行为综述
1.5.1 内隐利他行为的概念和实证研究
1.5.2 内隐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1.5.3 内隐利他行为的研究范式
1.6 问题提出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假设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感召、同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2.1.2 研究设计
2.1.3 研究仪器和材料
2.1.4 研究程序
2.2 研究结果
2.2.1 内隐利他行为测验IAT效应值
2.2.2 感召、同情与内隐利他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2.3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3.1 预实验
3.1.1 被试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材料
3.1.4 实验程序
3.1.5 情绪诱发评定结果
3.2 正式实验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3 实验结果
3.3.1 三种情绪下内隐利他行为测验IAT效应值
3.3.2 三种情绪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3.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感召、同情抑制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被试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仪器和材料
4.1.4 实验程序
4.2 实验结果
4.2.1 感召、同情抑制和中性情绪下内隐利他行为测验IAT效应值
4.2.2 情绪抑制条件下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4.2.3 感召、同情在无抑制与抑制条件下情绪体验比较分析
4.2.4 感召、同情无抑制与抑制条件下内隐利他行为t检验
4.3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与结论
5.1 感召、同情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召及其相关研究[J]. 赵小云,郭成.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2]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J].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柴方圆,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3]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0)
[4]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J]. 任俊,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8)
[5]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J]. 王鹏,方平,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4)
[6]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J]. 谢熹瑶,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6)
[7]论休谟的同情理论[J]. 吴亚玲.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8)
[8]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J]. 俞国良,赵军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2)
[9]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J]. 李靖.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4)
[10]内隐攻击性与同情的关系研究[J]. 杨治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 王芹.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情绪影响反应抑制的发展研究[D]. 朱昭红.天津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19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1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