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生活中交感思维的表现及受积极情绪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1-16 19:5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相似相生”等思想,这些思想蕴藏在古老的巫术中以巫的特质保留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巫术,并不乏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等众多流派的研究,但是巫术现象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希望从心理学的视角,抛开巫术的“文化外衣”和“迷信外壳”,研究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探究巫术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首先,论文以弗雷泽提出的交感巫术原理为切入点,从相似律和触染律两大定律,研究交感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其次,交感思维作为一种直觉的、启发式的思维方式,和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方式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研究将交感思维和积极情绪相结合,探究积极情绪对交感思维的影响。研究一运用自编的交感行为调查问卷,探究七项相似交感行为和七项触染交感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受到交感思维的影响,交感思维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交感思维的个体差异。研究发现:(1)交感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2)个体可以理性的看待交感思维的本质,意识到交感思维的不合理性;(3)交感思维是一种“生态理性”,是个体对直觉思维的默认;(4)交感思维可以分为积极的交感和消极的交感两种...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交感思维的研究
        1.1.1 交感思维的巫术来源
        1.1.2 交感思维的概念
        1.1.3 交感思维的研究现状
    1.2 非理性信念的研究综述
        1.2.1 非理性信念的实证研究
        1.2.2 非理性信念的理论研究
    1.3 积极情绪的研究综述
        1.3.1 积极情绪的概念
        1.3.2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
        1.3.3 积极情绪的测量和诱导
        1.3.4 积极情绪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2 研究概述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3 研究一:交感思维在生活中的表现及形成机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选取
        3.3.2 研究材料
        3.3.3 研究程序
    3.4 研究结果
        3.4.1 交感行为的相关分析
        3.4.2 大学生对不同交感行为的表现情况
        3.4.3 自身视角和理性他人视角下交感行为的差异比较
        3.4.4 自身视角下交感思维与理性——经验水平的关系
        3.4.5 理性他人视角下交感思维与理性——经验水平的关系
        3.4.6 交感思维水平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3.4.7 交感思维水平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3.4.8 交感思维水平在不同居住环境上的差异比较
    3.5 研究讨论
        3.5.1 不同交感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3.5.2 大学生对不同交感行为的表现情况
        3.5.3 自身视角和理性他人视角下交感行为的差异比较
        3.5.4 交感行为的具体分类与比较
        3.5.5 自身视角和理性他人视角下交感思维与理性——经验水平的关系
        3.5.6 交感思维水平在不同性别、专业的差异
        3.5.7 交感思维水平在不同生活背景的差异
4 研究二:积极情绪对交感思维影响的行为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选取
        4.3.2 研究材料
        4.3.3 研究设计
        4.3.4 研究程序
    4.4 研究结果
        4.4.1 情绪诱导阶段
        4.4.2 不同情绪状态下投掷不同类型图片时的准确度
        4.4.3 被试在飞镖游戏中的主观体验
    4.5 研究讨论
5 总讨论
6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后续研究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64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864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b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