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中的具身模拟现象与神经机制
本文关键词:共情中的具身模拟现象与神经机制
【摘要】:共情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大量研究认为模拟是共情发生的重要机制。观察他人的情绪会自动激活观察者加工自身相应情绪的脑区,并伴随生理唤醒、面部表情的自动模拟以及匹配他人躯体动作等具身现象。本文用模拟的视角来整合具身认知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共情过程中具身的和内部的模拟现象,并通过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的共享表征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模拟来理解他人情绪的神经过程。最后,作者针对当前共情研究中的局限性提出未来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共情 具身模拟 共享表征 镜像神经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033011,31171067,3127109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SCX2-EW-J-8,KSCX2-EW-Q-18,KSCX2-YW-R-254)
【分类号】:B845
【正文快照】: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共情(empathy)是人际互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虽然研究者言人人殊,在共情的内涵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大多都认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共情是感知、体验、分享并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1-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的发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莉;;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语篇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周念丽;;特殊婴幼儿早期发现和干预的医教结合模式建构[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年01期
3 汪蕾;陆强;沈翔宇;;情绪唤醒度如何影响不确定性决策——基于决策偏好的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4 窦东徽;刘肖岑;;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马书东;;语言的镜机制与认知语言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3期
6 WANG Phillip L.;TSIEN Joe Z.;;Towards Transgenic Primat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mouse genetic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9年06期
7 周天下;;具身认知:来自实验心理学的证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年02期
8 刘艳;刘春英;陈光希;沈晶;余樱;;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频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J];护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9 陈波;陈巍;丁峻;;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J];心理研究;2010年04期
10 陈巍;袁逖飞;丁峻;张均华;汪寅;;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瑛;视觉表象建构及表象扫描的眼动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光华;自闭症谱系儿童模仿能力系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玉蕊;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孟景;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的一致性效应[D];西南大学;2013年
5 杨洁敏;主客体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6 潘发达;混合情绪加工中的冲突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莹;NHBA和B2镇静催眠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8 胡少华;男性同性恋大脑结构和静息态脑功能的磁共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周吉帆;社会线索在物理事件因果知觉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吴殷;篮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知觉预测特征及fMRI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霞瑛;观察错误下的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波;动作模仿中镜像神经元的自动编码机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丹;基于视觉的机器人动作模仿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胡杨;饮酒影响共情的脑机制:来自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证据[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吕振勇;社会情景对疼痛共情的影响:行为及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黄煜;道德评价调节疼痛共情的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王慧;外界评价在手势模仿中对脑激活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丹;痒觉传染与痒觉共情的脑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周科;社会性饮酒者正常状态和饮酒状态下神经活动的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瑞安;青少年日常情绪体验的具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4期
2 李艳春;潘孝富;孙鹏;;大学生希望水平对共情能力影响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4期
3 张锐;;论共情技术中的人文关怀价值[J];华章;2010年36期
4 李燕;李小利;;心理咨询中共情技术的解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8期
5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6 高剑婷;孙越异;;在咨询的世界共舞——共情与移情区别与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11期
7 王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陈诣;郭兰;;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3期
9 翁娟;周路平;;共情的神经机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10 毕金仪;;心理咨询实用技巧(1)——“共情”的使用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晶;关梅林;张建新;;共情与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左向宇;韩世辉;;社会关系对共情神经机制的调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永梅;刘聪慧;张耀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共情及其与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晶;祝卓宏;张建新;;人际反应指数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测量学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燕;周晓林;;感受着你的感受:共情的神经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刘聪慧;张耀华;王永梅;;儿童和成人共情的结构及影响机制的比较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任亚辉;;共情理解与直觉悟性[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8 张华彪;;谈谈心理咨询师的去“理智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秦丽丽;;意象对话——与孩子的心灵游戏[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吕路线;;心理咨询的全球化与本土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魏陈静;本我太强烈易形成反社会人格[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猜别人心思是种本能[N];保健时报;2005年
3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中医情志疏导8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魏陈静;灾难新闻因何最受关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李京淑;可爱是种自我保护策略[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心理医生 施琪嘉;由爱生恨是一种病态自恋[N];北京科技报;2006年
7 王拥军;浅析情商的五大因素[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8 尤蕾;你会安慰人吗?[N];中山日报;2008年
9 华南师大心理系 王求是;心理分析对教育的主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黄国华;有些心理咨询员为何显得“怪”[N];健康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洁敏;主客体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3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宽恕:特质观干预与宽恕干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景;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的一致性效应[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景;情绪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余皖婉;大学生共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楼宝娜;共情疲劳的结构及其发生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自臻;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5 马雯瑶;不同共情能力个体的情绪调节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易俗;不同共情能力与群体恐慌情境对恐惧视频材料认知评价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苏芳瑞;从“亲情”到“共情”试探中国人的精神性[D];广州大学;2013年
8 梁嘉歆;社会群体知觉与共情对助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林;教师的共情鸿沟效应及其消除[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赛东;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0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8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