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研究
【摘要】:羞愧,内疚,自豪等需要个体引发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才能产生的一类情绪,被称作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TracyRobins,2004a)。根据Tracy和Robins提出的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TracyRobins,2004a),自我意识情绪中羞愧(shame)和内疚(guilt)两类情绪属于消极自我意识情绪(TracyRobins,2004a);丢脸(loss of face)则是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Bedford,2004)。消极自我意识情绪都是在自我形象或社会自我身份受到消极评价时产生(Dickerson,Gruenewald,Kemeny,2004;TracyRobins,2004a);羞愧和内疚的区别则在于,一方面,羞愧主要集中于对稳定的整体的自我的消极评价,而内疚则主要集中于对于自身当前不好的行为的消极评价(Lewis,2000;TangneyDearing,2002)。丢脸是羞愧在中国文化中的衍生,它更多的与公众对自身的消极评价相关(Bedford,2004)。以往研究表明,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出现在两种情境下,道德性情境(moral situations)和非道德性情境(non-moral situations)(Tangney,1992)。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道德性情境下出现在以往的研究中关注较多,而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非道德情境下与竞争情境下的社会地位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非道德情境下的研究一方面与自己的低地位处境相关;另一方面则与竞争情境下地位变低相关联,如学业失败,竞争失利等方面(TracyRobins,2006)。群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群际互动的过程中也能被激发;如个体倾向于对群体的不正当行为而感到内疚和羞愧。这种情绪被称作替代性羞愧和内疚(vicarious shame and guilt)(B.Lickel,Schmader,Curtis,Scarnier,Ames,2005)。研究者认为替代性内疚和羞愧的产生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共享身份(shared identity),二是人际互依性(interpersonal interdependency);因为共享身份的相似性,人际互依性的心理联系,内群体成员往往将他人对群体的消极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从而引发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B.Lickel et al.,2005;B.Lickel,Schmader,Spanovic,2007);但是,目前针对替代性羞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道德情境下(Allpress,Brown,Giner-Sorolla,Deonna,Teroni,2014b;Gausel,Leach,Vignoles,Brown,2012),而对于非道德情境下的替代性羞愧和内疚,目前尚未找到实证研究。当内群体成员感受到外群体对本群体安全或者利益造成损害时或者可能造成损害时,内群体成员就会感知到群际威胁(intergroup threat);群际威胁时常在群体竞争情境下由低地位群体成员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的内群体处于劣势地位的内群体成员所感知到(Riek,Mania,Gaertner,2006);并且,群际威胁对于被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会造成消极的影响(Walter G.Stephan,Ybarra,Morrison,2009)。群际威胁分为两类,包括现实威胁(realistic threat)和象征威胁(symbolic threat);现实威胁是指内群体感知到的外群体对本群体的权力、地位、物质资源以及公共福利的损害;象征威胁是指内群体感知到的外群体对本群体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以及道德准则的破坏(Walter G.Stephan,Ybarra,Morrison,2009)。群际威胁后受到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情绪表现大多处在基本情绪的研究范围,对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表现尚未找到实证研究。以往研究指出个体在竞争失败情境下会出现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即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在非道德情境下与竞争情境下的社会地位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群际威胁则时常在群体竞争情境下与内群体低地位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的内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也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在群体情境下共享身份和个体间互依性的激活,我们假设:内群体成员在群际威胁下也可能产生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即为群体处于劣势地位而感到羞愧或者内疚。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验证上述假设。实验一:通过自我报告法,探讨自然群体竞争情境下,内群体成员(中国大学生)在阅读完中国-日本两国之间的群际威胁相关材料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表征。实验二:通过最简群体范式和自我报告法,探讨实验室群体竞争情境下,内群体成员在通过分组和任务操作感知到外群体的群际威胁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表征。实验三:通过自我报告法,探讨通过操纵外群体相对内群体的地位(高vs低),内群体成员在阅读完内群-外群(高地位外群:美国,低地位外群:印度)之间的群际威胁相关材料后,其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表征。我们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不管是在象征威胁还是在现实威胁的情境下,受到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都会被激活。(2)与文化相关的象征威胁比起现实威胁更能激活被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3)来自于低地位的外群体的威胁比来自于高地位的外群体的威胁更能激活被威胁的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我们的研究拓展了群际威胁下的情绪反应的研究,打破了群体层面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集中在道德性情境下研究的局限性,对于群体层面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激活情境提供了新的实证研究,将其扩展到了群际竞争和群际威胁等非道德性情境;并且进一步给中国文化下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群际威胁 自我意识情绪 羞愧 内疚 丢脸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16
- 1.1 自我意识情绪10-13
- 1.1.1 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10-11
- 1.1.2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11-12
- 1.1.3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情境12
- 1.1.4 群体层面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12-13
- 1.2 群际威胁13-16
- 1.2.1 群际威胁的定义和分类13-14
- 1.2.2 群际威胁和内群体地位14
- 1.2.3 群际威胁对内群成员情绪的影响14-16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16-17
- 2.1 问题提出16
- 2.2 研究构想16-17
- 3 实验一:中日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17-25
- 3.1 实验方法17-18
- 3.1.1 实验被试17
- 3.1.2 实验设计17
- 3.1.3 实验材料和程序17-18
- 3.2 实验结果18-24
- 3.2.1 群体认同测量18
- 3.2.2 群际威胁操作检查18-19
- 3.2.3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强度19-24
- 3.3 讨论24-25
- 4 实验二:最简群体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25-34
- 4.1 实验方法25-28
- 4.1.1 实验被试25
- 4.1.2 实验设计25
- 4.1.3 实验材料和程序25-28
- 4.2 实验结果28-33
- 4.2.1 群体认同测量28
- 4.2.2 群际威胁操作检查28
- 4.2.3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强度28-32
- 4.2.4 群际威胁的不同评价角度差异检验32-33
- 4.3 讨论33-34
- 5 实验三:中印中美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34-44
- 5.1 实验方法34-36
- 5.1.1 实验被试34
- 5.1.2 实验设计34
- 5.1.3 实验材料和程序34-36
- 5.2 实验结果36-43
- 5.2.1 群际威胁操作检查36
- 5.2.2 群体认同测量36
- 5.2.3 群体地位测量36-37
- 5.2.4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强度37-43
- 5.3 讨论43-44
- 6 总讨论44-47
- 7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54-57
- 附录一 群际威胁材料(实验一)54-55
- 附录二 群际威胁材料(实验三)55-57
- 致谢57-59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连荣;杨治良;;社会偏见与群际威胁在群际冲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2 张建玲;赵玉芳;;群际威胁与对内群体和外群体支持决策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张ZM;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4 薛婷;陈浩;乐国安;姚琦;;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的关系: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勇;赵玉芳;;群际威胁下对威胁词的认知神经加工[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杨超;赵玉芳;;追求成功还是避免失败:群际威胁下的调节定向[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杨庆;赵玉芳;;观点采择降低群际威胁:自我一他人融合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杨庆;;观点采择对群际威胁感和负性认知反应的调节[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赵玉芳;黄雨晴;;群际威胁背景中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注意偏好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会娜;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自我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陈玉洁;群际威胁对“目光追随现象”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权珊珊;群际威胁对认知转换的影响: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16年
4 易星星;群体地位预测群际威胁感:自尊的中介作用[D];西南大学;2016年
5 李龙威;群际威胁对个体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朱勇;“草木皆兵”:群际威胁对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黄群英;想象接触降低群际威胁感:感知相似性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4年
8 李婷燕;群际威胁对外群体帮助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9 黄雨晴;群际威胁背景中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注意偏好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董韵迪;群际威胁对内隐城乡刻板印象的影响: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6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26857.html